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陆发芝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墨冲镇新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指令性要求太多,尤其是对学生解题过程的完整规范作了严格的要求,但这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意义。因此,为了便课堂教学成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阵地,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性课堂氛围。只有在允许学生说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才能在多说、多想、多做的锻炼中,提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才能激发他们热情主动参与涤索,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注重创造性实践活动,发展儿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没有想象活动,就不可能有创造,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既能激发想象的内驱力,又能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到篮球场走一圈,弄清什么是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球场四边的长,回教室后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及计算周长的结果。有的是:长十宽十长十宽,有的是:长x2十宽x2,还有的是(长十宽)×2,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计算的公式,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接着,第二节数学课,我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发给每组一根30厘米长的铁丝,要求他们用这根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要求没有铁线剩余。比比看,哪线围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播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其周长都固定是30厘米,这种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方法指导,开拓思维途径,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解题和计算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和算法,以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对一个已知的基本条件,教师可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发散联慨把这个已知条件转化为用不同方式表述的一个形异实同的条件。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也是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有创造力的人并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出众的人,他们往往有一定独立的态度和自己的兴趣,在于他们对待世界万物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个性的特征。所以数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平时关心、信任和爱护学生外,教师还要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包括学习目的性在内的精神追求,渊博的知识、姻熟的教学艺术,去揭示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奥秘和展示数学知识内部那种紧密而和谐美妙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与思维创新是密切相连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典故或趣题,比如:德国心理学家费西纳的心理测试、小高斯10岁时巧算“123+…+99100”、“用16根同样的小棒能摆出多少种长方形”等等。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分析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四、创设争议情景,提倡倡敢于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强。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议情景,让学生参与争论,既让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我在教学“圆柱侧面积”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学具,然后思考“圆柱体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出现了三种结果,有由说展开后是长方形,有的说展开后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把握火候,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各抒己见,个个争得面红耳热。说出自己的见解,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三个结论:1、竖直切开,展开为长方形;2.如果底面周长与高相等,便会得到正方形;3、侧面展开为平行四边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心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引导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