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把土家文化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作者】 田 敏

【机构】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淇滩镇联桥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然而,民族文化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中严重缺失,虽然我们教材中、生活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资源很少被人们重视。

  土家文化是一种民族、地方文化,把它作为一种语文课程资源,有助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讲,将土家文化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理由:

  1、有利于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俗话说:没有皱纹的老人是可怕的,没有尘埃的古董是苍白的,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本民族文化资源,无论是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还是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学习。我们也深知,人才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文化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如把土家儿歌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前让学生齐读一首土家儿歌《月亮光光》:月亮光光,四毛烧香。烧到哪里?烧到天桥。天桥倒了,妹妹好了。拿把弯刀,割把草草。搭个棚棚,接过嫂嫂。嫂嫂好看,打烂鼎罐。或是背颂《过新年》:红萝卜,津津甜,望到望到要过年。过年过年又好耍。又吃糍粑又吃朒[ɡǎ]。或是在课尾让学生读《请火神娘娘》:火神娘娘,请你。你要来,快快来,不在阴山背后碍。前头里,骑花马,后头里,骑白马。花马骑在龙门外,白马骑在九枪岩。门神老爷不挡路,灶神老爷请进来。或是读《正月十四掩毛虫》:掩毛虫,掩死你。你上天,雷打你。你下来,火烧你。你钻孔,蛇咬你。你上树,鸟啄你。你下河,淹死你。你进屋,踩死你。有时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穿插土家猜谜语活动:“半边锅子煮芋头,打落两个在外头”(心);“一个老头高又高,浑身都是杀猪刀”(杉树);“青藤藤,开黄花,养的儿子钻泥巴”(花生);“两个翅膀一个牙,不会走来只会爬,生来爱管不平事,口吐千层一朵花”(刨子);“大姐说话先喝水,二姐说话先脱帽,三姐说话先挨刀,四姐说话雪花飘”(毛笔、钢笔、铅笔、粉笔);“一物生得奇,越洗越有泥,不洗还能吃,洗了不能吃(水)……

  老师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融进土家文化,不但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土家族优秀的文化也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还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教材只是作为一个“例子”,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向了多元,走向了开放,走向了厚重。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课外书、互联网作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信息源,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去收集有关于土家文化方面的资料,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多,内容最丰富,还要上有关土家文化方面的专题讨论课。于是学生情绪高涨,有的上网站查询,有的在图书室借阅资料,有的回家问老人等。通过课外的自主探索,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也十分热烈,有图片展示解释的,如傩堂戏脸谱图片、土家服饰图片等;有土家诗文朗诵的,如《八哥八哥骑水牛》:八哥八哥骑水牛,骑在张家的屋环头。看到嫂嫂煮芋头,拣个吃,好吃,嫂嫂给我一个筷子头。再拣个吃,好吃,嫂嫂送我一个刷子头。我去对哥哥说,哥哥说我是馋嘴婆;我去对妈妈说,妈妈说:幺幺你不要哭,称斤麻糖熬斤肉。拿给你嫂嫂吃了拉她个满房屋。有唱土家山歌的,如《望牛山歌》、《太阳出来照白岩》等。学生通过探究查询,获得了如获至宝的独特感受,初尝了个性化成功的喜悦,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明显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自主探究体验。在学习环境中,若没有鲜活的探究体验,是十分枯燥无味的。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语文教学中把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土家习俗、土家节日活动、土家族礼仪以及土家民间故事传说、土家历史、地域风光等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整合学科资源,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拔苗助长等成语故事时,教师巧妙地融入土家传说故事《乌江的由来》、《狮子石和牛尾塘》、《黄猫警渡》、《张三丰游乌江》、《珍珠姑娘与珍珠洞》等,这些故事或凄切;或悲壮;或英勇,或纤柔;或让人荡气回肠,或让人啼笑皆非,但总是回旋在正义与邪恶,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之中。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望文生义,还是“刨根究底”,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与力度。假如我们语文教学能在每个字与词中注入一粒土家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因子,无形中会让学生接受到源源不断的德育与美育教育。而如何找准切入文化的核心要素,将学生有效地领入宽阔的文化殿堂是关键。屈原作为楚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因楚王听信谗言将其削职放逐,在楚国被秦征服后他抱石块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百姓因为爱戴、尊敬屈原,舍不得其离去,纷纷划船去追他,人们还把包好的粽子、雄黄酒扔进江里,目的是不让鱼虾伤害屈原。人们每年都来祭祀,逐渐发展为现在的端午节。但学生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多为书上或电视媒体所报道的赛龙舟和吃粽子。而对于我们土家人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在住宅周围洒上雄黄水,驱逐蛇虫。还要从山上扯一些草药,剪“百草汤”洗澡,一年四季都不生疮。

  土家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土家文化的保护,土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新课标中提倡的“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生成的资源”。而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及手段,其对土家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应对土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只有这样,他们的“营养”才会全面。

  土家文化走进语文教学,真正打开了传统语文教育封闭的篱笆,把语文教育引进了浩瀚无边的生活海洋,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