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几点做法
【作者】 周春燕
【机构】 安徽省铜陵县顺安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全体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每位数学教师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然而各种原因,目前在农村小学阶段出现了不少数学学困生。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课堂上对其视而不见,或者课后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辅导。有的老师认为这种方法会适合他们,会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烦、逆反的心理。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是小学数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下面就对学困生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做法,共同研讨。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相应不高,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长都外出务工,大多数孩子都隔代监护或寄养,因而就造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关心也不到位,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听课不够认真,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够好好地去学习,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没有及时弄清楚,完成作业生搬硬套,依赖性强,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巩固,成绩也自然每况愈下了。注意力也逐渐从学习上转移,一部分学生从贪玩、缺课慢慢就沦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表现
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学习产生了困难,对学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就不肯动脑积极思考,漫不经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有的学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如课堂上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一些小动作,根本没有听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积累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不进则退。还有较少一部分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别人一听就懂的问题,他却总是搞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信心,造成落后。
三、学困生的转化
(一)激发动机,以礼相待。
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和家庭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很大。教师要走近他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他们。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建立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搞好学习,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提高兴趣,重视指导。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老师要通过调控和优化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学困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听课方面,上课时我们要一直关注他的状态,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一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认真听课;其次是让他们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每节课后,我总是及时把他们叫来,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还有什么困惑,适当的他们做一点课外练习,让这些学生更具体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规律,掌握运算技能。同时教学中,我鼓励大胆提问,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问。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路障;最后还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专门为他们设计一个纠错本,将错误的作业再做一遍,学会对知识方法的归纳整理,不让新知识再累积疑点,提倡当天问题当天弄清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家校合作,共同辅导。
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教师与家长要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并实施,当然计划的制定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从外部因素上保证学困生良好的情感的养成,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无论他们成绩怎样,都应该尊重他们。只要我们关注学困生,并引导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那么我们的付出就会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