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科学育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作者】 张德利 卞逢祥 张海珍
【机构】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五里小学
【摘要】 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只有转变育人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营造科学育人的环境,才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关键词】科学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人格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独生子女的普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也变得越来越差。因此,育人工作必须付诸新的内涵。这就是“科学育人”。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人格。是科学育人的一项基本工程。
一、转变育人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组织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的心灵上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多年来,由于分数至上“应试教育”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僵化,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学生没有选择学习方法、方式、内容的自由,使学生形成心理负担。基于这一现状,转变教育观念,是加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关键。一个以真诚的情感、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毅力、质朴率直的行为处事待生,以渊博的知识、精熟的业务,颇具特色的教学艺术诱导学生的教师,必然引发学生从心理到求知欲的共鸣,达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反之,如果教师心境失调,言谈举止失控,必然酿成师生间的冲突。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认认真真地研究心理学。唯有读书学习,净化心灵,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想“科学育人”,需要我们先自我完善而后为人梯。
二、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营造科学的育人环境
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意味着接受教育。家庭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是学生成才的摇篮,社会是学生滋润阳光雨露的浴场。因此,营造家庭、学校、社会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环境,是“科学育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开展家庭教育。家长的启蒙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但必须得到学校及时正确的合作与指导。开办家长课程,举行学校开放日、家长联系会,进行家访,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可使学生的心理,思想得到及时沟通,有些心理负担及时化解,思想、行为、学习基本得到统一的引导。
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学校。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随时随地,因人因事、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启发、诱导、矫正和进行严格地训练。中小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行为正处在发展阶段,处处需要老师的指导、启蒙。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立交桥。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多数工作都必须在课堂完成。课堂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能否在熟练掌握业务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耐人寻味的课堂气氛,教师自身素质是根本,形象是关键,育人的思想是保障。要想博彩众生,必须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提高调控能力,以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对待学生,尊重知识,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形式下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实践告诉我们,师生关系的融洽,给学生的是求知欲,给教师的是支持,结果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导向,探索“科学育人”新领域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围绕党的宗旨,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正确认知社会,按照社会规范履行人生价值。因此,在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把他们造就成具有一定道德规范的人。同时,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动力源,只有心理素质健康,才能意志坚强、毅力顽强、行为稳健,才能开启心智,去求知去创造。
总之,心理素质健康是人成功的保整。为了培养出当今背景的“新人”“能人”,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沿着学生身心发展的轨迹努力探索、开拓科学育人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