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者】 李中东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知识密切相关。通过地理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环境教育切实纳入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问题,适时的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能使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窥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20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水俣湾有机汞污染等历史事件,再如: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海水赤潮等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这些事件最终以公害的形式或各类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今年在我国发生的H7N9禽流感,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环境的急剧恶化诱发禽类致病微生物的突变,进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地理课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环境教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如:污染问题之所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

  二、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人类与环境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环保的前提。如,讲述种群特征时,介绍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属增长型。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引发土地、粮食、淡水、矿产、森林等资源危机。因此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从而树立人人珍惜资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念。讲述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时,可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如地震造成的日本福岛核泄漏、南方洪涝灾害造成的危害。如在讲解“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从其覆盖面积、储量、水循环方面上看,可以说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但当我们把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按所占的比例用扇形统计图绘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其实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微乎其微的,又加上人类肆意污染水、浪费水,导致全球水危机,可再生的水资源最终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导致地球水枯竭。地球上的水资源除了储量有限外,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通过计算各地人均占有的水资源,就可以发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不乐观,华北地区缺水相当严重。

  三、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强化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采取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了解城镇环境情况,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河沟、居民生活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恶臭的死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水、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鼓励学生利用主题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强环境教育。结合3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激发学生环保的热情。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加强环保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加强环保意识。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摆脱只注重机械的、理论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推行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环境教育,才能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内容的目标。地理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师职道德水平。把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动结合于日常工作生活中,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环境保护意识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