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作者】 秦秀英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至善中学
【摘要】【关键词】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学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景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作学习,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表达交流能力和探索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观,是首要条件。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度定位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合作成效。在这里,教师不是首席执行官,而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习者及反思者,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解放感”,才能有利于课堂中集思广益,为实现成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二、精心设计合作环节、问题,是重中之重。
1、课堂合作学习活动操作环节。
在大班制的前提下,数学合作学习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合作教学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是:引、读、议、练、结。
以上环节并非机械操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定,突出重点,合理调换环节顺序和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以保证合作教学顺利进行。在不同的课型中,应有不同的侧重环节,如单元复习课应以议、练、结为主;概念课则以读、议为主;练习课则以议、练为主。
2、课堂合作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课堂合作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也可归结为几点:教师设计合作内容,确定合作目标;指导各合作小组开展活动;学生小组汇报与反馈;师生点评、评价、归纳。因此开展课堂合作教学活动时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①设计合作学习内容要合理。在合作学习教学中,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合作学习内容,呈现合作学习目标。开展小组活动一定要找准时机,针对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的放矢的开展,为了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成效,作为教师必需深入理解教材,精心设计适宜于小组合作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梯度,讨论题设计应遵循“难度系数大于个个能力,而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有如下几点适合用于合作讨论:个人操作难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实践题,有多种解题途径时;面对的提问是规律性问题时;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问题的解决涉及知识点多或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或难以独立分析完成的;当合作题难度太大,个人探索有困难的。
②讨论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进行。教学中,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的问题,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
三、构建合理合作小组,是关键一环。
1、合理分组、动静结合。
小组合作目标与人的意识都是小组合作的基本要素,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从而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一般按照“组内差异性,组间相类似”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也可根据学生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组织能力等进行小组成员合理搭配,组成一个小组。比如把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与性格内向学生编排一起,以动带静,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资料员、记录员、发言人、噪声控制员可由小组每个成员轮流做。一次小组活动,各组组员必需有一个特定身份及明确的工作职责,力保人人都有事可做,每个人都有发展意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真正体验合作学习一员。
3、严选组长,以点带面。
在小组活动中,小组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组织能力强、操控能力优的组长能够带领小组成员成功完成合作任务,提高合作的效率。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讲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保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合理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