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把握体育课堂中的教学节奏
【作者】 曹德赋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北辛中学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如何处理好体育课堂中的教学节奏,也就成为了学校体育中不可轻视的问题,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去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关键词】 体育教学 能力 教学节奏
体育课堂教学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它与其它课程的教学既有共同点,又有特殊之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要有秩序、合节拍、有动律的变化所形成的起伏有致、张弛交错、详略得当的教学节奏,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如何才能组织最佳的教学节奏,给学生一种练得乐趣、美的享受、理的教育、知的满足,真正地实施好素质教育呢?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较高的业务教学能力,要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节奏,真正认识教学节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来加以考虑。
1.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详”与“略”
1.1 着力处理重点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例如:蹲踞式跳远中,有助跑、踏板、腾空及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环环相连,但众多的环节中,决定跳远成绩的水平速度的助跑和垂直速度踏板的结合,对全局起关键作用,这就是教材的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两者结合的练习,把它作为教学的核心,而其它内容只须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自己把握就好了。
1.2 注意重点的解决 难点就是教材普遍性的,难以掌握的环节。如:跳远中步点的丈量,助跑的节奏,各人心里因素的差异,踏板无力等情况。针对难点,教师应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政务对比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掌握,花较多时间、精力去研究,去学习,其余的只须启发学生自学、自练,慢慢理解把握。
2.调整好教学速度的“”快与“慢”
教学速度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节奏的快慢,是整节课的关键。课的节奏应紧凑、有序,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课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决不是教师开口就讲,接连不断,安排练习一项连一项,如此安排只可能使学生应接不暇,产生紧张、恐慌,以致对学习内容消化不良,思维受阻。反之,如果速度太慢,节奏松散,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无事可干,厌倦而无聊。因此,确定教学速度的快慢节奏,应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出发,以实际内容把握教学速度。例如:投掷项目(推铅球),一般运动量小,运动密度也小,如果加一些辅助活动,插入一些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不仅提高练习的密度和强度,还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充分调整好教学速度的节奏。
3.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动”与“静”
“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节奏艺术中的重要内涵,学生始终是“动”与“静”的结合。“动”既包括教师的讲解、指导、示范,又含有学生的提问、表达及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设计时注意练习的分量,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多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所教动作加以强化、巩固,保证“动”的效果。“静”又是动的准备和延续,练什么?如何实现与下一环节的“动”的衔接,在“静”中思考动作,强化概念,真正让学生做到“静”中有收获,总之,体育教学中“动”与“静”节奏的安排,要做到动中有静,两者互相补充,依赖和促进以“动”为主,以“静”为辅,互相兼顾,只有如此,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体能。
4.教学形式的“稳”与“变”
一堂课的整体节奏设计,要形式多样,变化有序。如果把体育上成“满堂灌”或“整课看”的缺少节奏的单一形式,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体育课的常规总是绕场慢跑几周,6至8节定位徒手操,后转入基本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厌倦,认为课枯燥、乏味。如果,采用多变的教学形式及手段,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节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授新课前,教师完全可采用提问形式,及既了解学生原来的基础和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又可为传授知识作铺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例如:教“跳山羊”的跳跃动作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正确示范,教师正确示范,也可以让错误动作的学生进行示范,充分利用正误对比,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因此,在体育课上,应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的整体节奏变而有序,变而有度。
5.教学组织的“收”与“放”
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被规定的教学程序接受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定的身体练习。教学组织的“收”,主要是指教师讲解示范辅导等与“教”有关的活动,重点表现在课堂开始部分的导入。教学中的讲授与示范,对学生的评解以及结束部分的小结等几个方面。“放”主要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进行进行学、练有关的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体育学习,在整节课中,如果教师只收不放,不仅会使课变成教师的一堂课,而且会使课变得毫无节奏,缺乏该有的生机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只放不收,整节课会变得杂乱无序,练的认真的效果较好,偷懒的收效甚微,以致课堂教学就会失控。所以,在体育课堂上,应选择时机,适时地进行“收”与“放”的合理性调控,使“收”与“放”交替进行,教学组织疏密互补。“教”与“学”的节奏才能井然有序。
6.教学中的“设疑”与“释疑”
“设疑”是教学节奏中艺术动律的一种特色,它突出体现了体育课与其它课程的共同之处。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设疑是多数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⑴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提出疑问:为什么“预备”后,后腿不能蹬直呢?⑵弯道跑为什么身体要向内道倾斜?倾斜的角度多少最佳呢?设疑能产生悬念,使学生一时猜不透,但又放不下,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要注意三个方面:①针对性:必须针对关键环节提出疑问,解决关键问题;②实践性:提出的疑问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实践活动;③技巧性:提问时要讲究方法、方式,力求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设疑,让学生带着好奇,充满兴趣去练,在练习中释疑,真正理解,教师仅起引导、点拨作用,顺利的完成释疑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这证明,体育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性质、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相适应的教学节奏;根据教学时间进展选择教学节奏,运用教学语言来调整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控制教学节奏。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