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复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孙月清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王俊小学

【摘要】 小学生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目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复述要求;复述训练也要因文而变,因教学目标而变;复述时重视课堂评价,伺机机点拨学生;在进行复述训练时还要渗透一些复述课文的方法。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渗透,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复述、提示式复述、活动式复述、转换式复述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不要总是埋怨学生“不会说话”,也不要为找不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支点而愁眉不展,我们应该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因为复述不仅势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展开复述教学,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键词引领,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复述

  关键词,即与课文的描写线索或写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关联的重点词语。关键词引领,为学生复述提供了一根拐杖。借助这根拐杖,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为学生留下了表达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一课时,学生理解了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后,抓关键词“塌下、露出、震裂、燃烧、围困、挣扎”让学生结合课文简要地讲一讲灾难的过程。这样的简要复述训练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词语,积累了词汇。当学生在读悟中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让学生借助课题、板书、课件来讲故事,尽量用上书上的好词好句,如能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更好。这样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不仅有提示作用,而且还能在复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插图或自画连环画配字引导学生复述

  人教版教材中许多课文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配上的插图,合理、巧妙地运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学生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比较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课文情节化连环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这样可以一方面帮助学生语像同构,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如教完课文《七颗钻石》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画几幅连环画,实在不会画的同学就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三幅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对照插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第二天,让学生把自己画的连环画放在投影仪下,对照自己画的连环画讲故事。有的学生甚至画了七、八幅图,配上了课文中没有的语言。这充分说明学生已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听着学生生动的复述,我想对于指导学生复述童话故事,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是再确当不过的方法啦!

  三、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引导学生复述

  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等课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时,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大地欣欣向荣,人民欢歌笑语”、“水神与火神打架”、“女娲炼石补天”三个片段。教学时,我依次播放三个片段,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当学生能生动地讲述三个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三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

  四、利用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复述

  填空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只为学生提供一根复述的“拐杖”,降低难度。有些课文的段落短小精悍,简洁明了,作者往往只用几个词或几句短语描绘出一个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或者只用轻轻几笔去描述一种景色,去叙述一件事情。这种言简意骇的文章,学生读了以后往往会有文虽尽而意未穷的感觉;课文的字里行间也有许多可以供学生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于是,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空白处,把概括叙述的情节扩充得具体详细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复述第六册《一面五星红旗》的第三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

  不久,筏子漂到了水流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围一片漆黑,我__________,只觉________,醒来的时候________,发现____(心想:_______)。我迷路了,_______(我的神情?)直到第三天下午,_______(我多么希望______)。

  从而在复述中充分展示了每位学生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益。

  五、续编课文以引导学生复述

  有些课文的结尾,读后给人遐想无穷。教学这样的课文之后,我启发学生设想几种不同的、同时又符合原文事件发展的情节。如第五册《小摄影师》这一课,小男孩没有给高尔基照成相,他是多么懊悔啊!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我先提出“小男孩会再来吗”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让他们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根据。大多数学生认为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有二: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然还会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然后以《小男孩会再来》为题,让学生当堂进行复述。这种复述训练难度不大,又有课文为依据,学生说起来比教轻松。这种发展情节的创造性复述,实际上就是续说故事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复述课文是一个从简单到具体,又从具体到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死”到“活”,从“背诵”到“创新”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复述训练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借助于多种形式和方法,大到既发展语言,又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以上是我结合中年级教学时,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的体会。我相信学生在掌握以上方法后,平时在复述课文时迁移运用并注意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张扬个性,复述课文一定会越来越精彩,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创造性利用会越来越有心得,学生的文学修养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