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小学语文长篇课文的教学
【作者】 徐 锐
【机构】 贵州省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近几年在好多次语文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语文老师往往被冗长的课文所困,一堂课东奔西走奋力拼杀却仍不能如愿以偿地按教学计划舒心地上一课。拖堂和缺乏完整性几乎成为通病。另外,在评课、议课时授课教师也常常以“课文长,顾此失彼,不好处理”作为共同的说辞。这个问题去年有,今年也同样存在,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具体分析,找出症结,拿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来。
经过分析我发现在教学中以下一些做法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1)文章长,对文章段落的主次把握不准,教学中头重脚轻,耽误了时间。如《尊严》一课的1-2自然段描写了哈默在流亡之中的惨败景象,文中连用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骨瘦如柴”等词语来表现,饥饿、疲惫、贫病交加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同情。但这一段只是为故事的充分展开所做的伏笔,是为写哈默成为石油大王做的铺垫,起到强烈的对比效果。可是在上这节课时,有的老师抓住这一部分翻来覆去、举一反三地要深入理解,结果本末倒置,后面更精彩的内容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学习,只能草草结束,留下不小的遗憾。
(2)对并列式段落的处理按部就班、春蚕吐丝。好多老师会对文章中并列的段落爱不释手,不懂得割舍。结果平均使用气力得不偿失。如《晏子使楚》的3-5自然段以并列的形式叙述了三个精彩故事。这三个故事都体现了晏子的机智灵活、能言善辩的特点和楚王捉鸡不成反糊一把屎的尴尬结局。它们结构相同、叙述方式相同、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也相同,可以说异曲同工,相辅相成。对这种段落老师们往往是甲乙丙丁挨个儿进行分析、理解、小结,结果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也紧追不舍,粗看完美无缺,细看则既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组织作用,典型的满堂灌,也没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机会失之交臂。《再见了 亲人》、《妈妈的爱》都是典型的并列式文章结构,我发现老师们的教法普遍单一。
(3)板书设计不精炼。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几乎不着一字,下课时感觉空空如也,没有一个主干来画龙点睛。但也有的老师喜欢写,洋洋洒洒,细致入微,滴水不漏,哪一点都不想放过。这样做得结果是因板书而板书,既耽误时间也没有美感可言,又起不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4)教师没有良好的表述习惯,有辞不达意、东拉西扯的现象。有的老师上课不注意理清条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讲究用词的恰当性和表达的准确性。教师随意性强,学生也就茫然地跟上乱转,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晏子使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前后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A、“楚王是如何变侮辱为尊重的?”B、“晏子是如何变侮辱为尊重的?”这两个句子句式、结构相同,只有主语不同,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谁对谁变侮辱为尊重的?这两个句子都没有表述清。发问没有针对性,模棱两可的表述使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也就漫无目的。长此下去教师的教学会越来越粗浅,越来越索然无味,学生的学习会越来越没有方向,越来越没有层次,语文能力不会有什么长进,更别提长足的发展了。
(5)课外资料、演示、科学实验、媒体资料的不当使用,导致课堂喧宾夺主,失掉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尤其是课改和三模教学的实施,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多种学科的整合、渗透,好多别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入了语文课堂。《乌鸦喝水》要通过实验证明小石子确实能把瓶子里的水挤上来,《称象》要演示全过程,理解“左顾右盼”要动动身子,解释“鬼哭狼嚎”要高声吼叫几声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方式偶尔用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用得频繁则占用了学生用心体会、深刻领悟的大好时机,导致没有机会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一堂课看似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其实大多数学生只是做了看客,语文能力无所提高。另一种情形是大量的课外资料充斥于课堂。有的一入课就展示资料,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结果学生的兴趣往往就定格在课外资料上,以为外来的才是最棒的,对课文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兴味索然。有的是文章浮皮潦草的学习一下,然后大量展示资料,以此作为拓展和延伸,以为唯有这样语文课才丰富、才深刻、才壮美。其实这样做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展示课、汇报课、活动课,同样破坏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以上所述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阅读课文,找准课文的重点段、重点句子和重点词,并以此为契机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一般来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点到为止即可,文章的中间部分须花大力气充分展开。上课时还要讲究组织策略,使学生能尽量参与、尽情体会、放心抒发。经常这样实践,不断总结,能力自然会提高。
(2)教师要认真分析文章结构,尝试对相同的段落运用不同的教法和组织形式来进行。可以教师讲一段,学生自学一段,小组内解决一段,全班讨论一段,方式不同,学生不至于疲惫,能力还可不断提高,何乐而不为?对不同结构的段落则要学会取舍,分清主次,可以用抓主干、以点带面的方式来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3)学习用多种方式呈现板书,语言要精炼,主旨要突出,形式还要活泼。如上下并列式,类似《兰兰过桥》、《晏子使楚》这样的文章就比较适合。左右行进式,适合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丑小鸭》、《比本领》。树形结构,这种板书形式适合单元复习或作文指导时用。圆形结构,适合教学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月球之行》。三角形式、花形结构等都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特点选用。
(4)改进教师口语和书面表述习惯,语言力求准确、丰富。首先教学思路要心中有数。其次教学问题要认真设计。最后注意遣词造句的适当,避免语言的随意性。上课时的语言习惯受平日的口语习惯影响较大,因此,要想课堂上表述清楚明了,还须平日多加注意。提高表达水平的另一个有效方式是写作,多写必然逐步改变表述习惯,使思维有放有收,表情达意更加有的放矢。
(5)抓住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形式,留住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保证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课堂上一些花哨的环节删繁就简,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尽量避免,让认真的听、准确的说、深情的读和适当的写充满我们的语文课堂。
课改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遗憾。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一定要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色,讲究方法、探索出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