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情景
【作者】 任培成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张坊小学
【摘要】【关键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心理学也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情境创设”已起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气氛。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谈几点看法:
一、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在经历中发现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是比较麻烦的,怎样能简便一些呢?学生的探索欲激发起来,教师进而介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这样让孩子轻松、容易的学到知识,并让孩子参与了学习知识的全过程。
二、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布设必要的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抽象思维还在逐渐建立,用实物激发孩子的形象思维,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这一情境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学具来进行。例: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时,教师拿出6个苹果,奖励给书写规范的3位同学,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看看怎样分最公平?同学们积极踊跃的都想表现一下自己最能干、分得最公平!于是,这节课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音乐渲染情境。即用音乐把听者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的清唱、表演唱、哼唱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教学《6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播歌曲《青蛙之歌》,让学生注意听,找找里面的教学知识:“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呀,??!”然后问:“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青蛙4条腿,那么6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和几条腿呢?”从而引出教育内容。教学完后,还可以利用歌曲帮助学生记忆6的乘法口诀。
四、故事引入情境。即通过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将教学内容穿插其间,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在教学《6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师叙述:“小朋友们喜欢米老鼠吗?(喜欢),今天老师就要给你们讲一个坏老鼠的故事。有只小老鼠呀!他非常的懒惰,因为这个毛病呀!没办法,只好去偷农民伯伯的土豆,(出示画片),你看,它满满的装了一袋呢!正往家扛,可是呀!它也是个粗心鬼,口袋破了也浑然不知,正从里面漏土豆呢!此时,让学生观察,口袋里原有几个?漏了几个?口袋里还剩几个?该怎样列式?它继续往前走,口袋里的土豆该怎样办?口袋里还剩几个?”用这种形象生动的故事引导穿插,学生有兴趣,学得轻松。
五、谜语设疑情境。即抓住学生爱问爱想的特点,用一个谜语来提示本课的内容,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在教学《日历》这节课时,教师让小朋友猜一猜,下面说的是一个什么物品。“看似一本书,天天剥层皮,春夏秋冬全在内,务请大家都珍惜。”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的抢答出不同的答案,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然后师说出答案是日历,引出课题,使学生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中学习新知。
六、问题创设情境。即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2米,一个身高1.3米一点也不懂游泳的小孩不慎掉进池塘里,会不会淹死?这个创造性的问题,不能光凭学生对平均数的求法的熟练程度来解决,而要靠对“平均数”概念的深刻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