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策略

【作者】 贺素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感,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较好地处理了知识、能力、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知识为基础和载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用健康向上的情感为催化剂,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深钻教材,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倘若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没能深切体验课文的情感,上课时也没能真正的再现作者的感染和熏陶,很难达到融情于境,寓情于文的效果。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真追求。”小学语文教材多以记叙文居多,作者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倾注了强烈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有入情,才能以课文的语言文字美、艺术形象美,篇章结构美和作者情感美,去激化学生情感,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
  我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放哀乐,推出总理遗像,在哀乐声中朗读课文。课堂上出现一片悲痛的哭声,这是我倾注在教学中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当我教学《凡卡》一课时,自己读课文不禁流下眼泪,学生深受感动,晶莹的泪珠也挂在孩子们的脸颊上。这一切都是注重激发学生情感的结果,正是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同时通过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和技巧,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景,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深钻教材,“进入角色”,教之以情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热爱学生,创设气氛,爱心激情
  情感既是教师教授时的必然,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需要。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流露出信任、关切等情感,不仅缩短师生双方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满足和心理满足,而且感染课堂,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如果不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调节学生,情绪冷淡、消极,甚至恐惧不安,课堂气氛沉闷,即使教师教学水平较高,讲得比较深透,教学效果也收效甚微。课后,常听某教师谈起,“唉,我们班课堂气氛实在调动不起来,一节课下来,举手答问的仍是那几个聪明的学生。”我想这位教师是否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第一,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是否用上了亲切和蔼的语言。比如学生答问时,是否都以鼓励表扬的口吻为主。当学生答问正确时,教师是否用上了这些词:“嗯,答得真好!”“真不错!”“大家表扬他”“这个词用得真精彩!”……当学生的回答与你的要求相差较远时,教师是否用上了:“嗯,没关系,坐下再好好想想!”“不要紧!”“你的声调真洪亮。”“请坐下”……当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的语言就更有讲究:“谁争取来提问?”“看谁的问题又多又好?”“老师可要给予奖励哦!”“嗯,他真聪明,想得真好”……教师亲切和蔼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二,教师是否做到了“一目传神”。一个好教师站在讲台上,几乎整堂课上,他的眼神把他的情感、心理变化等毫不掩饰的显露给学生。如果教师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几个最聪明、最爱青睐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大面积的中等生及某个角落里的差生,这样教师目光的随意性,就造成了课堂偏爱,使那些从未受到教师注意的学生倾向于在课堂上表现为一种消极、被动、懒散和自暴自弃。当然,这样一堂课的气氛就不得浓厚。
  第三,教师是否用好“面部造型”。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脸面就是心灵的镜子。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灵台若花岗之石;面对教材,脸面如玄冰之冷。学生就不会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最多是从内容上的理解和把握,而心灵的情感体验却是不会悟到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是愉快的心情,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必然能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艺术的海洋里畅游,其学习效果一直都会是高效的。
  三、主体参与,以情激情
  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只有通过听、说、读、写、观察、理解、思维、表达等多种基本训练手段,让学生学习、理解语言文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读、体会、讨论。教师要善于把抽象词语还原到具体形象中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问难、有感情的朗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做到“披文以入情”,使学生入境入情憎爱分明,从情到理的境界,受到作品思想感情的陶冶,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所恨,与文章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是带着他原有的情感进入课堂,在新的课堂中又受到新的情感的熏陶,一节充满情感的课,是改变学生原有不良情感,建立积极情感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恰当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趣、情态、情理做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觉主动地去探索领会教材,从而使教学的情感因素与学生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想火花,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教学态势,其情感就会贯穿于求知心理的全过程。
  总之,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在科学的激情中积累升华,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习习惯,顽强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很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