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出个性和灵性
【作者】 刘会贞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朱刘街道小学
【摘要】【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舒展学生的灵性。
一、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实践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定文本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从这个意义出发,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由表达阅读体验……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一)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为学生设定学习的目标,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达到这个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以至于常常出现目标与生活脱节,目标与学生的认知状况、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脱节等不协调现象。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实际需要的体现,是使阅读教学实现阅读主体个性化的体现。
我曾在教学第八册《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
并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建议课后探究;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通过梳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了学习目标。
这样的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在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情感需求的,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
(二)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自由表达阅读体验
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同时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大声诵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喜欢边读边写体会……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阅读体验。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如何让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感受小兴安岭的如诗如画的美呢?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没有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而是鼓励学生走进了“自主选择学习”的个性化阅读的自由天地。
学生很快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段落,有的一直在大声朗读,有的朗读以后又在默读,有的一边读一边画……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定的,学习方式是自己喜欢的,每个学生的阅读态度都是积极主动的。
十分钟后,我让学生自由表达阅读的体验。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了小兴安岭的美;有的学生在朗读之后,又对课文进行了大胆地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小兴安岭的情况介绍给了同学;有的学生拿出自己画的画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不管是朗读表达也好,想象表达也好,还是画画描述也好,学生从读文到析文、赏文,都融进了学生独到的审美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和意境。
“让学生自主选择”,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求。“我喜欢我才选择”。既然是喜欢的、感兴趣的,自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那么学习的兴趣、求知的积极性也就无需老师穷尽各种办法来激发了。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内容来研究,然后互相交流”无疑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
二、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保护学生思维的灵气、批判的锐气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仅表明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而且表明阅读是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个性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体验也就会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由于学生的处世方法、商品意识、个性特点、社会背景等的不同,以至于想法也各不一样。这就是一个自主的、个性化的语文学习行为,同学们独特的想法,可能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和感受,还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灵气、批判的锐气。
我教小学语文《小摄影师》这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课文提出疑问:“老师,课文主要讲的是高尔基,我觉得题目是《小摄影师》不恰当。”我觉得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就让同学们重新给课文拟一个题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着给课文拟题目。有的是《高尔基》,有的是《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有的是《小摄影师与高尔基》……最后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高尔基与小摄影师》最恰当。不管题目怎样,我觉得它比“最恰当的题目”有更深的意义——那就是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的大胆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要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因势利导,保护学生思维的灵气、批判的锐气。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每个人对语言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领悟教材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才能够得以张扬,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