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发挥小班教育优势,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作者】 宗彩国

【机构】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城西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小班额学校。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往往集中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早在上个世纪,已有有识之士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1994年广州发现5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危机;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为此,中国心理学会在1996年就提出了“全民健心”的概念,并指出青少年是关注的重点领域。

  小班化教育是以个别教育为宗旨的先进教育形态,实现小学教育的优质化、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我校作为市小班化教育试验先行者,在实现“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教育宗旨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笔者在长期调查研究中发现,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同时,笔者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表现出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说谎、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把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小班的班主任,可以利用小班的班级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更顺利的引入班级管理,将心理辅导深入每个孩子!

  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城郊结合部,这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生活富足,人口众多,居住者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但生活富裕的农民和外来打工者。经过观察以及对孩子的深入了解,笔者发现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在施教区域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一再显现,且呈多样化状态。产生自卑心理、失落心理、嫉妒心理、暴躁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脆弱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由于小学生心理的可变性、可塑性较强,因此只要有的放矢,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笔者认为,在利用小班化教育的特有优势下,通过集体辅导与个别疏导这种方式,会更有效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健康而积极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能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积极因素。

  在小学,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逐渐开始有了自己对情感的体验和对外部的世界的认识。在这一阶段尤其要重视班级良好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重视并善于创造良好的班级教育气氛,使教育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状况下,师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着情感交流。但我们需要注意: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气氛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首先,要用理性来感化教育班级。小学时期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强,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教师以身教代言教,以诱导代惩罚,使学生通过教师理性的感化是能够遵守秩序、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而小班教育中,无论是教师面向孩子的整体交流的接触面,还是教师与每个孩子的个别交流的机会都大大高于大班教育,因而作为班主任的理性感化可以更深入,更有效。班主任在运用理性感化时特别要注意的就是真正做到民主、平等,消除不民主的现象(哪怕面对的是一年级刚刚入学,还是懵懂无知的小朋友)。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班级是可以畅所欲言的,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其次,要营造班级教育的和谐心理氛围。班主任随时保持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运用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或微妙的神情暗示,以及积极的情感特征,调控学生情绪变化,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使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在合作沟通中成长壮大!

  二、开展良好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小班的优势更为明显,集体辅导关注的面能到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一来,教师也就更益发现问题,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如:针对现在独生子女个性孤傲,瞧不起别人,和外来打工子女因父母工作,居住条件等和本地孩子相差较远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在班级中开展了“聚焦闪光点”的活动。让同学们找找别人的优点,让同学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活动中,过于自负的同学学会了取长补短,而自卑的同学重拾了自信心。

  其实,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十分天真的。只要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学会保守课堂的小“秘密”,孩子们会畅所欲言。只要设计的活动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孩子们的兴趣会被无限激发。在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走得更近了;活动中,问题会在其中显现,也会在其中解决。

  三、心理小屋:进行个别心理疏导

  现在的孩子个性是很强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所以光靠班级心理辅导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而班主任(尤其是小班教育的班主任)作为孩子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最能发现孩子的异常,最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那么,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必须注意几个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教师的品德、言行随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只有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4.启发性原则。给学生建议,但不勉强对方接受,重引导而不是教训。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愿意吐露心声,同时不依赖老师,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为了更有效的了解孩子的心声,同时缓解孩子面对老师时由于害怕或怯懦而产生的紧张情绪,笔者特意在班级中设立悄悄话信箱“心理小屋”,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同时与孩子们约法三章:不告诉家长,不在班级中交流,甚至可以不署名。这些措施消除了孩子的紧张情绪,信箱内不时可见孩子们真心的话语,有祝福的、问候的,也有咨询的,甚至有将家庭矛盾拿来求救的。在信里,孩子们无话不说,畅所欲言,使信箱成了孩子们的秘密花园,使老师真正的成为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而对于个别问题严重的孩子,作为班主任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在保持与孩子的沟通的同时,必须多方面了解,可以与专职心里辅导教师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辅导方案,或以大朋友身份介绍新朋友的方式,推荐孩子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

  四、做好班级与家庭、社会的协调和沟通工作。

  班级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系统,它与家庭、社会构成了一个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矛盾的运行体系。班主任就是此间的重要沟通者和协调者。在孩子求学时期,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在一起,特别是小学时期和班主任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班主任的细心观察,及时的沟通,能使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生活环境中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如学生小B,班主任在发现她心里的真正烦恼后,与父母及时的交流,共同商讨办法,让小B切实感到父母的爱和周围人们的喜爱。一段时间后,常常可以看到小B脸上的笑容,听到小B清脆的嗓音,她又有了奋斗的目标,学习的劲头又足了。再如小H,调皮好动,注意力很不集中。经过调查,发现在家里也是如此。和家长联系后,一起请教了心理专家,制定了一套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案。学校里班主任和小H达成协议,考考他的定力。在家里,由家长负责每天对孩子的作业情况进行纪录,第二天就向小H公布成绩,并且有奖无罚。一段时间后,小H的注意力集中多了,成绩也有了提高。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分数教育曾耽误了一批有潜力的人才,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小学阶段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肩负重任。而随着小班化教育在全市的推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班级工作,提升小班化教育的优势既是必要的,又是有效的。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让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育者们一起探索,实践吧!

  参考资料

  1、《小学生心理辅导》 孙义农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1

  2、《小学生心理学》王耘等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1月第1

  3、《小学班主任工作原理》 吴立德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4

  4、《学校活动心理辅导活动指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6

  5、《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分册) 钟志农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9月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