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 杨华东

【机构】 广西桂林农业学校

【摘要】 文通过对当下职业教育形势的分析,阐述中职语文教学的职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 对中职语文教材;学情;教法三大困境的分析;从教学实践中寻找破解困境的对策
【正文】 

  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为了适应国家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大势头,中职各校都进行着各样的课改、教改。这里提出一些本人在教学一线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说说我个人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个人认为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应该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帮助学生实现观念更新。即帮助学生由从“一技在手”向“学技终身”的转变。以前职校是向工厂提供“即插即用”型人才的模式,如今则是向工厂提供“可升级版本”型人才。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点是让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素质和能力,中职语文教学恰恰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起到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个人认为这是当下课改、教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可是,本人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理念却遇到了几个困境。

  一、教材的困境

  教材本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和载体。本校使用的高教版的《语文》教材,它仍把传统名作和经典作品作为重要的选择对象,课后的习题仍然在追逐学生对字、词、句、段落的注音、释义、段落感情等方面。我个人认为中职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应当具备大语文的学习观。课本只是学习语文的范本,课本所选的文章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生活内容,离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就课本分析、讲解、背诵、默写,把文章割裂的体无完肤。这种狭窄的教学观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学生会觉得文章中的情节离他们很远,脱离了现实生活,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相距甚远,教材显得力不从心。

  二、学情的困境

  中职学生在初中的语文基础就没打好或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学习差,失去学习兴趣。阅读量太少,应该知晓的语文篇章和语文常识性知识没有掌握,课堂上所接触的内容感到生疏和茫然。另一方面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中职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厌学情绪明显,甚至逃课。很多学生从课堂跑出来,钻进网吧,网吧对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和枯燥。老师就课本讲课本,就考试知识点讲题讲卷,学生完全没有主体地位可以体现,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学生又不能提问一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答,感到心情郁闷,学习打不起精神来,课堂上找不到的他们只有到课堂外去寻找了,网吧便成了青少年最喜欢光顾的场所。

  三、教法的困境

  教师的素质有高低,教学能力有强弱,每个人的教法也不尽相同,一部分教师认为中职与普高的差别只是层次上的差别,认为中职学生水平低,采取的办法是将教材上的内容结合教参,略加修改,删繁就简或者浓缩降低教学要求,认为讲多了学生也接受不了,课程讲的简单粗糙,不是深入浅出的把课本知识讲透,没有征求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要求和想法,凭多少年一贯的经验和教法,老师在课堂信马由缰的驰骋,学生如同看戏的观众一般没有角色感,自然不知其中的味道甘苦了。还有一部分教师则是完全贯彻教材要求,以教参材料为主,将课文进行掰开了、揉碎了把课文的每个角落都讲解个遍。如果单一的就教材讲教材,只能是“照猫画虎”图个模样,自然缺少虎威、虎神、虎气了。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个人结合自己对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认识,在教学实践采取以下方法解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智商的目的。

  一、深挖教材

  深挖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另一角度的分析,例如:本校使用的教材高教版《语文》上册第一课,老舍的《我的母亲》里面谈到了母亲帮屠户洗衣服,与三姐一起在油灯下缝补衣服。一般情况讲解说这体现了母亲优秀的品质。但这与现实学生的情况往往差距过大,学生完全不能了解这种情况。我在讲解该课时,我刻意突出了老舍年幼时家庭贫困,没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老舍的家庭将面临着生存的问题。同时我介绍到学生们将来走向社会时,白丁一个也会遇到相似的情况,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老舍的母亲的行为给了我一个启示,“白天洗衣服,即使屠户送来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再去缝补衣服。”,这是什么?这不单是一个母亲为了家庭不辞劳苦,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只有你尽力完成,你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收入。也就提示我们工作以后要白天在公司里努力完成客户交代的任务,晚上将白天的工作再进行一个“缝补”过程,只有敬业才能解决一个白丁在社会里生存问题。

  二、结合学情

  学生学习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是教师上好课的保障条件,首先,用讲故事方式,打掉学生障碍学习的“拦路虎”,用历史上和现实中最好学生身边的实例,说明学习上的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学进去,就能学得会,态度决定行动,增加自信心和意志力,一切皆有可能。

  其次,在讲课中摒弃那些烦冗的字、词、句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有一个新的认识,让学生减少一些抵触、厌学情绪,适当添加点现实中的题材,引发学习兴趣,如:“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等,让学生主动走进课本寻求知识。

  再次,借助多媒体课堂尽量在上课时结合一些多媒体资料,教师在讲解这些资料时也注意运用网络流行语,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变的原意接受,只有认同接受才能自动学习,试想经历了从主动到刻苦的过程,学生难道还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吗?。

  三、改革教法(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5页)

  1、改变作文课的形式,改变作文课的表达方式

  我的第一节作文课是这样的,“这节课是节作文课,”课堂上,我一宣布这个消息,学生就发出了“啊”一声惨叫,那意思我们语文老师都懂:天哪,痛苦的时刻到来了!此时我的任务就是微笑动员了,我对他们说:“希望以后的作文课成为你们爱上的课,而不是惧怕、厌恶的课。其实写作文并不难,只要自己有感而发,表达清楚就行,能写出自己的风格更好。假如,你能把作文本想象成你的好朋友,写作文不就是跟这位好朋友聊天侃大山吗?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请你千万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老师对字数的要求上,心里想着这回要求写600字,我现在才写了100字,还有500字的牙膏该怎么挤呀……”同学们会心地相视而笑,我继续说:“放松一点,不要怕,说真话,写你想写的东西,你一定可以写好的。”

  接着以《我来到了新学校》作文题为例,启发他们谈谈自己进入我校之后的感受,提醒写作时要扣紧题目里的“新”字。可以选取对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寄宿生活、军训、学习、师生、友谊、课堂等等方面的新体验,新感受来写,但不要面面俱到,要以两、三个方面为重点。“同学们,你可能已对这个学校留下了初步的印象,这些印象中有许多是良好的,但也可能你感觉到了许多的不适应,甚至有觉得糟糕的地方,如果是那样,请你不用照顾老师我的情绪全部写些赞美之辞,我对你们的要求是,说真话!做人要做真人,写作要写真话,否则就谁也感动不了。当然,我这么说,并非代表刻薄、批判的语言就一定是真话。老师真心希望你们学会自己思索、真实表达。”

  2、让学生开口,老师闭嘴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实情况是中职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主动去交朋友的很少。可是,他们也十分渴望能交到知心朋友,甚至有的学生靠乱打电话、上网聊天寻找所谓的知心朋友。长期以往,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他们职业能力的养成,继而影响到他们社会角色的定位。所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良好交际能力的形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实践表明,除了对个别严重焦虑者要进行专门的心理干预外,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论辩艺术,思想观点、语言积累(如名人名言、歇后语、诗句等),都可以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说话的艺术性、逻辑性等,最终达到沟通情感,解决问题。

  总结

  我们的教材、教法的选择归根结底是要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从中职生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出发,在中职教语文课教学中,运用更多恰当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发现中职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把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使他们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工作中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郝允文,《语言——语文教学的核心》,淮海职业教育,2007年第二期,(19-20

  [2]陈华英,《对中等职业教育状况的分析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