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
【作者】 吕务坤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口镇北山阳小学
【摘要】【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强,更新换代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思想。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再进行操作实践。过多的注重了对知识和操作方法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致不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逐渐失去了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界的同行不断将各种科学的教学法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提出、设置是最重要的,其作用好比是一个导演在一场电影中对故事情节、发展、结果的安排,“任务”的好坏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决定这堂课的成功还是失败。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教师备课时就必须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设置最合适的课堂任务”上。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平时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任务要具有趣味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如《用卡通拼图》这一节课,在设计任务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要面对一群充满童真的孩子们。他们这个年龄段对什么最感兴趣?当然是童话故事。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童话故事。因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金山画王笔图库中的“角色”,通过选择、拖入、修饰等操作,最终完成一幅图画。在金山画王笔的图库中,有许多动物“角色”。由此我想到了《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课堂的开始,我给同学们播放《狐假虎威》。故事听完后,让他们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境,并用金山画王把他们画下来。学生一下子就被《狐假虎威》的故事吸引了,他们都急切的想把自己想像的《狐假虎威》图画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起来。
二、任务要具有层次性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可以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择性的做题。基础较好的要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他们不能因为任务太简单感到无聊。同时基础较差的只须完成必做题就行,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三、任务要具有开放性
设计任务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可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开放式任务,能从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有效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如前面讲的《用卡通拼图》的教学设计中,任务是让学生创作一幅《狐假虎威》图,至于学生用什么背景、什么“角色”、如何修饰等等都没有硬性的规定,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学生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自己心中的《狐假虎威》图。结果在那节课中,有一个学生就用旋转并羽化的技巧,创作出了动物的倒影。这是我在备课时想都没有想到好事情。
四、任务要具有实用性
要让学生能感到所学有所用。即任务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说,任务不是凭空捏造的,是把学生所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浓缩于任务。例如在《我的佳作我发表》,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教学如何打印文档。我设计的任务是:帮灰太狼把写给红太狼的信打印出来。学生对灰太狼与喜洋洋的故事非常喜欢,并且生活中把电脑中的材料打印出来是我们经常做的事。这样的任务既有趣又和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更容易接受。
五、任务要具有综合性
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它们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知识联系和连续性。《信息技术》课的每一章都有其完整的教学内容,如表格制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等,都能够设计成一个系统的任务和多个子任务,各个子任务也能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任务。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任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大任务,它应该是由很多小树枝按一定的规律形成的一棵大树,这个完整的大任务就是学生每一章内容的总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涉及到该章的许多的知识点,通常要许多课时才能够去完成,所以设计任务的时候要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所有任务按自身规律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很多个子任务组成一个母任务,所有子任务都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更好地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同时,任务的提出要注意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