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黑格尔音乐效果论对中小学合唱教学之启示
【作者】 王 舰
【机构】 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一中
【摘要】【关键词】
中小学合唱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内容,不但对于培育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培养学生高雅审美趣味的重要手段。同时,相对于具体音乐技能教学的个体性,合唱的教学则更强调面对全体学生,要求个体服从合唱作品的整体表现或音乐效果。换言之,就是在合唱教学过程以及在对合唱表演的评价中,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基础,在要求声音和谐统一的同时,突出对音乐整体效果统一性的把握。然而,对这一音乐效果的把握,则不能仅仅满足于节奏、音高以及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协调一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恰当能够处理,使得合唱作品发挥出其原本应当具有的感染力,从而打动人心。关于这一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美学》第三卷关于音乐艺术的讨论中说就曾经谈到:“音乐可以朝不同的方向分散地发展,它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音乐缺乏深刻的内容或灵魂深处的表现……我们一方面可以只欣赏纯然感性方面的悦耳的声响,而丝毫没有内心的感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单凭知解力去注意音调的和谐的转变过程所显示出的技巧,内心也还是没有受到感动……只看到一种人工制造品的熟练技巧。”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我们在欣赏合唱表演的时候,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嘹亮音响本身——如节奏、音高、音色的音乐要素层面上的内容——同时又因为听得懂歌词,使得人们难免分散一部分原本用于感受音乐的精力去把握具体的歌词含义,如此一来,对纯粹音乐旋律与色彩的感受力就人为地遭到削弱,合唱通过知解力这一中介,带给人们的理性与技术性的因素就相应增多,进而降低内心对音乐本身的感动,甚至产生对嘹亮音响的一种带有些许原始性的精神振奋和对精湛演唱技术的感叹。然而,如果是面对外国或非本民族的合唱作品,在我们无法通晓其歌词含义的情况下,可以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歌声的旋律和色彩上,更充分地感受音乐之美。黑格尔认为,音乐以情感为内容,也是以情感为形式,内容尚未成为明确的观念,所以也只能诉诸观众的情感。对于这种我们未能通晓歌词含义的非本民族合唱作品的欣赏,正如黑格尔上述表达的思想,我们不能通过歌词把握观念,则只能以一种平静而感性的沉思在音乐中获得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相比之下,相对过分强调音乐技巧性因素的合唱表演,则更倾向于带给我们一种仿佛唤醒的力量,因而缺乏从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
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使命不允许仅仅对美学活音乐理论的分析与讨论,而是有责任将上述所思所想合理有效地贯彻到自己的工作中,即把上述相关思想落实于具体音乐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在工作方法、具体教育思想上得以创新,由此使教学成效,特别是在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方面获得进一步提高。合唱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与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其不但具有广泛的艺术参与性,还具有对学生智育、德育培养的显著辅助性功能,即恰当的合唱学习与表演,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人格与情感施加积极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精神面貌,确立高尚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根据笔者长期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来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声音的整齐划一,包括音准、节奏乃至音色等各个方面。根据一般的观念而言,只有这样的声音才是好听的,才是“和”的,才是“美”的。然而,这样的声音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失去了作为艺术作品应有的自然美,却过于突出了人工性。因此,笔者认为,即便在合唱表演种,我们所听到的未必是青少年那种嘹亮的嗓音和生气,或者声音稚嫩乃至声部似乎不够完美均衡,然是却能感受到音乐的自然与轻松,看不到华丽矫饰的东西,这样的声音反而能带给人一种自然质朴的、具有民间日常生活气息的感觉,让人感觉亲切而舒适。就此而言,这样合唱更加体现了自然之美。在具体合唱教学排练与演出中,虽然也注重“和”,但并非过分追求声音各要素的整齐划一,不是把歌唱的技术技巧放在首位,更不会以牺牲歌唱的音乐性为代价而过分强调歌唱的技巧性。
总之,在合唱教学,我们应当尊重不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与歌唱能力,以情感为核心,以情带声,而不是单方面强调歌唱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应用,从获得更能打动人心的音色与表现歌效果。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合唱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从而使合唱训练与表演获得新的内涵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学》(第三卷,上册),黑格尔(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2]《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内特·雷默(美),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