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作者】 江明
【机构】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场中学
【摘要】【关键词】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能够促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极佳的教学效益。
创设教学情境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教学情境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启发诱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迫切要求的动力之下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通过具体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往往要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直觉思维到分析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数学的抽象性必须以具体的素材为基础,任何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公式、定理,甚至数学思想和方法都有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型。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性和实验性,充分利用具体的素材(如教具、模型、课件等)来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器官来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学“梯形”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具体实物(梯子、堤坝、跳箱等)的图片来创设情境。
二、以趣味性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借助趣味性材料(趣味数学题、小故事、谜语、游戏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平方根”教学 中,可以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引入剪纸活动的游戏来创设情境等。
三、针对错误创设教学情境
以错误引课,就是有意出现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典型错误,让学生产生疑虑,为引入课题打下伏笔。这种“欲擒故纵”的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也大有益处,而且可以预防学生重蹈覆辙。例如在教学“分式的加减”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如下的错误解法:
计算:
然后提问学生解法对 ?“到底错在哪里?”学生必然产生迫切的求知心理和想弄清错因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存在的认知冲突及时引入课题,打破设置的悬念。这样的教学处理,会给学生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知识之间联系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同化、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或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只能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组或重组,以接纳新知识。因而,在教学中根据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寻找规律,归纳出命题来创设教学情境。如在学习“弦切角”之前,学生的认知结构已有圆及与圆有关的线、圆心角、圆周角及其度数等概念。因此教师通过教具的演示过程向学生展示了“弦切角”与“圆周角”的内在联系,引出“弦切角”的概念,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最后不难获得“弦切角”的度数定理。
五、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有时出现仅用原有知识问题将无法解决,或解决问题后,要说明解题过程的正确性,仅用原有知识也无法说清楚,这些问题的出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问题的全过程,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中,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边BC和一个底角∠C,大家想想,能否把原来的三角形重新画出来?
六、设计惊诧创设教学情境
惊诧是对学生常规思维造成易混淆、易错误毛病的有力刺激,使之产生“竟有此事”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幂的运算”之前,先讲芝麻与太阳的大小关系:一粒芝麻是很小的,质量不到克,它与太阳的质量是无法相比的,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2代,又把第二代播种下去……,如果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质量将是太阳的5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学生感到无比的惊讶,教师这时顺势导入幂的运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采用实践—猜想—证明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带领学生“似真性”地发现,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真理的喜悦。
在实践—猜想—证明的过程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学生也经历了一次数学家一样的“发明创造”的历程,这使他们既获得了课本知识,又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动手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再猜想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之间的关系,最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再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时,可以按照教师给出条件(两边及夹角的大小)——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条件作图——学生之间将作好图形进行重叠——学生讨论并猜想全等的条件——证明结论的正确性的顺序来创设教学情境。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适合学生的实际,内容健康新颖,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又有感染力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境交融愉中快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让学生的智能和素养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来函请寄:
贵州省安顺市第五中学(561000) 邹金声 (转:江明)
电话:13885328092
要求:6月份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