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理性反思小学数学教改中的"时髦"

【作者】 赵迁爱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很多教师都积极地大胆实践、探索,参加课改,教学方法从原来的"灌输法"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内容从原来的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生活的教材改变到学生身边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手段从原来的小黑板、简单的教具发展到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等,这些变化都是可喜的。然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数学课标》的内涵和实质,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盲目赶"时髦"而陷入了误区。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深思。

  反思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否取代原有的教学手段。

  听了许多小学新课改的观摩课,教学手段全都是"青一色"的多媒体教学。原来教学中常用的小黑板、挂图、投影仪、直观教具都不见了。有的教师设计教案时,为了赶时髦而盲目地使用课件,似乎找不到相应的课件这节课就无法进行,就觉得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或者就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教师往往没有把学生应该学习到的内容有机的设计到课件中。我认为: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而是变成了一节展示课。还有的教师设计课件不注意课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有位教师在课件上设计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3倍,直接在电脑上设计实验过程。实际中,如果我们把"倒沙子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得出的结果也许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多媒体教学应适当使用,不应该为赶时髦而滥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本身的规律出发,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长处、短处,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备课时,必须根据花时少,成本低、效果好的原则来选择教学手段。

  反思二: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它的意思是:"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所以在教学中合作学习很重要,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有时确实是流于形式。有的课堂为了合作而合作,老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不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问题,而是会说的学生说,不会说的只是当听众。几分钟后,停下来,反馈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还是叫会说的学生说,不会说的学生只有听的权利。这样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本的面目和目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应选择适合的合作学习内容、合作时机与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另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如:比如有个老师在上圆的周长时,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自己量出加油站的圆柱形柱子的周长。同学们各抒己见,想的办法很多,别看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想出了好办法。(我们让几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圈,进行计算。)这就是老师在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简单,讨论将成为一种形式,不能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所以,我们要明白,合作的动机和目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它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

  反思三:"口头"练习能否取代"笔头"练习。

  古人说:"口说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说明动笔练习的重要性。然而,在我所听的小学数学观摩课中,以口头练习的形式代替笔头练习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上台板演少了,甚至消失了。教师们在巩固练习中大多采用口头练习,让学生讲结果,讲思路,讲方案……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在这热闹的背后,只有少数优等生能适应,大多数学生都在当听众。但奇怪的是这种现象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在蔓延。这就暴露了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重模仿、轻创新、重形式、轻实效、重跟随、轻反思的弊病。在学习《课标》时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层次,而缺乏对问题深层次地思考、理解。我们知道数学课是以练习为主线,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一般以笔头练习为主。笔头练习的面广,教师容易发现个别做错的原因,便于老师评讲。学生通过教师的评讲,明白自己是否有误及做错的原因,尤其是学生上台板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练习,正误一目了然。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作业、练习既是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了解、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我认为,这些练习形式应该加强,而不是为了课改就消失,不能把新课程的练习都用口头练习来代替。

  反思四:课堂评价过度失真。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你真棒""掌声"的赞扬。回答好的学生有的能戴上红花,回答不好的学生也能得到老师翘起的大拇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我们采用滞后评价的办法。于是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有的只用""一概而论的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加澄清,这不能不说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用的赞扬太多了,这样的鼓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地退去应有的热情,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我认为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和准确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喊"",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新课改不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这需要我们用改革的思想,理智、冷静地不断去领会,去实践,去探索,去感悟。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片面地理解。总之,只有教师真正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扬长避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使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