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作者】 尹建敏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树立“为创造而教”的信念。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教师及时诱导。

      第二,要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中极富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逆向思维,就是突破常规的传统思考方法,采取反向逆推的思维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片新天地。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有同学突发奇想:“张学良把蒋介石杀了就好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类似这种可设计逆向思维练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将会如何?假如孙中山不把总统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后的形势发展将会怎样?等等。总之,改变问题的条件或改变问题的结果,都可形成逆向思维问题。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但作为求异思维的训练活动,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品质,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思维。批判是创新的前提,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头脑很难产生创新的火花。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向学生出示日本教科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表述,然后教师可提问学生说:“日本教科书就这一历史事件的表述是否符合事实?”“如果不符合,怎样批驳之?”这样一来,学生会纷纷发言,提出自己的理由。有的说:“日本人说他们进入南京时,遇到军队反抗后发生开枪事件,可事实是日本人进入南京前,国民政府和军队已迁到重庆了,怎么来的军队反抗?”还有的提出:“就算是军队反抗,那死伤的应该是军人,可从资料中看出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也有的说:“那么多人被害,怎能说是“死了一些人呢?”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可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那日本人为什么还要那样写?”学生自然会想到“为了推卸责任”、“掩盖历史真相”等等。这样通过学生的批判思维训练,即可达到“了解真相、追根问底、提升认识的效果。

  二、鼓励质疑,促进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 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1、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或规律),进 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石破天惊地提出诸如“慈禧太后是爱国主义者”,或者说 “林肯发动内战,消灭了南方种植园经济,是破坏了美国多种经济并存,不利于美国社会的进步”的怪论。这些结论都是脱离了客观史实而主观臆意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 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也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2.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 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 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 射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 哪些历史影响?这几道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 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是令人乐观的。

    三、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 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

    1.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 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2.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 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 “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 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 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 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 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