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要耕好自己事业的田,更要育好自家的园

【作者】 周海丽

【机构】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摘要】本文从部分教师能教好自己的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的原因谈起,阐释为什么更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及怎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关键词】角色混乱 职业惯性 社交狭窄 家国情怀 摆正位置 知识的学习
【正文】

      

正文:教师,本应在子女教育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却是失败的,更令人扼腕的是:有很多优秀的教师桃李满天下,可就是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教师能种好自己事业的田,却育不好自家的园。以家园荒芜的代价换取事业的发展,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悲哀与遗憾。

一、为什么教师能种好事业的田,却育不好自家的园?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总结了一些教师家庭子女教育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发现子女教育失败的教师家庭在教育子女上存在的一些误区,现整理下来,盼望专家、同行能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2.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3.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高中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二、为什么既要耕好事业的田,更要育好自家的园?

  曾经有个朋友这样说::“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成功,你不算真正的成功。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我心里一震,非常赞同,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

1.教师的孩子也姓“公”,教师的家也是国之根本。 教师的孩子也是共和国千千万万接班人中的一个。 家是社会之元始,国之根本。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 更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既要奉献伟大的国家,又要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才有积极的现实示范意义,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2、教师要摆正人生位置。位是人的立身之本,雨果说过:“人生只有找准位置,才能创造价值。”在学校,教师的角色是教师,责任是教书育人;在家里,教师的角色是父母、儿女、夫/妻、兄妹,责任是孝老、爱子、和顺、友恭;在社会,教师的角色是公民、朋友,责任是有信、报国。

3.变“舍小家为大家”为“兴小家为大家”。

  一个人舍小家会为社会增加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千万个人舍小家就齐心协力把大国舍掉了。“兴小家为大家”是教师应有的家国情怀。爱国从爱自己、爱家人、爱职业开始。 “兴小家为大家”是人性的光辉。在家,尽职尽责,兴小家;出门,精忠报国,为大家,家庭事业双丰收。既有成就感又有幸福感,这就是教师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

三、 如何既能耕好事业的田,又能育好自家的园?

  教师包括所有从事公共服务的人注定要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对职业、对社会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关注,肯定要比对家庭、子女投入的时间、精力、关注多。如此说来,我们真的能做到既耕好田,又育好园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学习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育子方法、提高与家人良好的沟通能力,让人性的光辉照耀家园,就一定能既能当好教师,又能当好父母。

1、重视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他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平时工作的对象往往是相对单一的年龄层次,而教育自己的孩子却需要孩子成长过程中系统的教育知识,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

2、强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意识。学校教育是一种教学教育,它是按照国家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考核要求来进行的;而家庭教育则是基于血缘关系亲情的维系,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父母细雨润无声般的渗透子女的心田而实施的一种爱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它属于一种养成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容、方式和目的上的不同,切不可把学校教育搬到家里来。?

3、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想着自己的孩子也是普通的孩子,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孩子的成长。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非要出类拔萃呢?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可以犯错误呢?根据孩子的实际,因材施教,让孩子自然成长,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就是成功的教育。

4、扮演好家长的角色。教师家长应该在家庭中少一些教师的尊严,多一些亲情的关爱;少一些教条的思维灌输,多一些慈爱的情感滋润;少一份苛刻的要求,多一份宽容的理解;少一份批评,多一份鼓励;少一份烦躁,多一份耐心;努力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自然、能安全放飞自己心灵的空间。

?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我们的高中老师既要耕好事业的田,更要育好自家的园! 享受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