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

【作者】 刘世菊

【机构】 贵州省贵定县落北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像隔着一道厚墙,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生活中的应用,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隔裂,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人生相脱节,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压抑、束缚。《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

  所谓生活语文,就是强调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接轨,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与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和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明白“生活和语文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让他们的心灵与语文学习相沟通,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在实践中,我大胆创新,紧密联系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对学生实施“生活语文”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设计应体现弹性和灵活性。鼓励师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即兴发挥和创造,即预先目标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可以超越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依托的教材,仅仅是学生课堂生活的“剧本”,是一个个“案例”,对这些“剧本”和“案例”,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解读方式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就不同。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努力创设一种生活的情境,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学生一起动手分别把教室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乐趣!除此以外,教室里还根据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让美丽的鲜花、可爱的小动物伴随孩子的学习生活;开辟探索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想知道但目前靠自己的力量还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和研究内容公布出来,请有意者共同探讨、研究,培养孩子的探索与合作精神……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学生也不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环境的创设,还依赖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的创设和各个活动室、实践室(如科学发现室、操作实践室、小银行、超市)的开辟,只有整个校园环境的布置和各室的配置,充满了人文化、科学化、生活化、情境化,才能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生命支柱,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更强的生命活力。

  2、教学时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⑴与学生原有经验结合

  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熟悉的,如何使陌生的东西与学生亲近,我们注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生活体验。《秦兵马俑》是介绍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兵马俑的,为了让学生知道它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创举,课前我让学生介绍平时所知道的中国传统陶俑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比较,从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⑵与日常生活结合

  把对文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在学生学习课文《灰椋鸟》时,先和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找秋天、感受秋天,并让学生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大自然中的鸟类,并试着去纪录它们的独特之处,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再来学习课文,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学习,学得积极主动。

  ⑶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把文本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使对书本的学习变为对社会生活的学习,扩大了学习的外延。如:学习《谈礼貌》一课,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身边同学最讨厌哪些不讲礼貌的行为,然后进行汇总、罗列,同时也采访一些平时比较受大家夸赞的有礼貌的同学,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有了这样的铺垫,课自然上得有声有色,也很深入。

  3、提供亲身体验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听、说、读、做等各项基本活动中,动手实践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的记忆最为深刻。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空其目的在于“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

  首先,作业生活化的扩展。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创作性的作业,学了古诗《游园不值》,让学生自己作画《春色满园》,并附上解说词。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火星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贫困儿童生活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另外,还有情感体验、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第二,努力开发生活化的活动空间。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如赣榆县的子贡山,便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而其现代的一些公益设施,高楼林立的县城,又可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还有参加定期开展的小队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工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捕捉生活焦点新闻等等,让教材、课堂作为窗口,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说:“社会即学校”。由此让学生展开视野,去窥视语文学习的宽阔时空,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

  二、语文“生活化教学”设计时的取与放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是需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漫无边际的去联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必须注意加以选择:

  1、亲身实践要与教学难点链接

  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然后将实践后的情感体验带入语文学习中,与课文描写的情景融为一体,许多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如,过两天就要学习《二泉映月》一课了,音乐是怎样表达阿炳的情怀的?从音乐中自己弄体会些什么?为什么阿炳要用音乐来表达情怀?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琴声既心声的含义,充分了解音乐所表达出的内容,我让学生课前大量搜集阿炳的相关资料。上课时,结合阿炳的人生经历来理解课文中关于音乐的大段描写,学生体会起来就容易的多、深刻的多!就这样,学生自然地进入语文学习,带着实践后的真切感受,他们学得轻松自如,难点问题顺利得以解决。

  2、社会现实要与历史场景链接

  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了解、体验与感受,很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一位青年教师讲《大江保卫战》时声情并茂,但学生却无动于衷——学生毕竟未经历过那难忘的1998年。该教师吸取教训,第二天在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时,先从学生最关心的环境问题谈起,当学生说“我国洪水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9501959年年均受灾3895万亩”时,教师顺势说道:“可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1998年我国气候异常,长江上游先后出现8次洪峰并与中下游洪水遭遇,形成了全流域型大洪水,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依靠建国以来建设的防洪工程体系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物质基础,抵御了一次又一次洪水的袭击……”在学生们专注的倾听中,然后用学生熟悉的电视镜头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历史场面,进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接下来的课上得出奇的。

  3、创新拓展一定与现实生活链接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只有“理解和认同”是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给予学生挑战历史、挑战权威的机会。例如在学《克隆之谜》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克隆技术。课后我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一份作业:请你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需要,想像一下克隆技术还可以应用与我们生活的那些方面。学生的许多想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所涉及。本节课很好地实现了文本的拓展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用于创新,热爱科学的精神。

  可见,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但只有学生的心灵与生活实际碰撞出火花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