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忧 伤 的 童 年 ——关于农村小学生隔代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 徐建峰
【机构】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有人说,童年是金色的,是充满欢乐的!可对于绝大部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仍滞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看护的留守儿童而言,那只能是一种向往,是一种梦境。孤独无助、独立自强、叛逆放任是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
孤独无助——同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你信吗?我信!
一天早上在校门口值班时遇到一祖孙俩。奶奶应该八十老几了,走起路来有点拖沓。无意闲谈,随口问孩子(一年级):“这次语文考试考了多少分?”
孩子看看我,双眼无神,更无语。
“我也不知道他考了多少分,我也没问。”奶奶在旁边插嘴。
“考了有20分吗?”我随口打趣。
“不止,我考了29分。”孩子终于抬起脏兮兮的头。
“考了这么一点?!太少了,可要加油!”我有点吃惊。
“就是,怎么只考了一点?每门要考到130分。”奶奶又插话了。
我一懵,无语!
老师们,同志们,这就是目前我们农村教育面临的真实的现状啊!作为照看孩子的主力军——爷爷奶奶,由于历史原因,好多人错过了上学的机会,他们自身没有文化,有的是放纵,自身没有良好的素质,有的是溺爱。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做呢?这确实值得我们每个教育人深思。
独立自强——慨叹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要么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要么寄居在亲戚家,与同龄人相比,这些孩子是孤独无助的。放学回家形孤影单,伤风感冒缺少关怀,尤其是遇到困难时,他们娇弱的内心更是那么疲惫。
我校六(2)班的小丽同学近来早上到校经常迟到,上课也老是有跑神的现象,哈欠连天。班主任找她谈话,她低着头向老师保证:下次再也不迟到。可第二天上课铃响了,她的座位上又没人。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她终于说出了实情:“我奶奶生病了,每天晚上不停地咳嗽,我要给她捶背,还要倒茶……”
“你爸爸、妈妈呢?”
“他们都在外地打工。”
“那你打电话通知他们回来呀?”班主任有点急了。
“不行,奶奶说不能影响他们的工作。并且爸爸临走的时候吩咐过我,一定要照看好奶奶。”
多懂事的孩子,也许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性格稍显内向,不善言辞,但当困难降临时,他们又显得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坚强,对生活也多了一份独特的解读。
谁不渴望父母终日陪伴左右!这种独立自强真值得人慨叹,但又让人心酸:孩子的心灵太沉重了!
叛逆放任——担心
孩子小,思维简单,也许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再加上当前网络的普及,良莠不齐的思想整天充斥着孩子们的大脑。真善美、假恶丑,谁来给他们评判,谁来给他们正确引领?爷爷奶奶只能保证生活必须的口粮,健康心灵的妙药又有多少老人能给予的呢?年龄的隔阂,认识的差异,能和睦相处已属不易。
六年级的一位男孩,父亲常年在外,自己从小跟母亲在家(可惜,母亲存在智障问题),其成长道路可想而知。从小就是一个标准的农村野小子:逃学,上树掏鸟蛋,下河捕鱼摸螺,乃至捉蛇……后来发展到在上学途中偷摘人家的银杏树叶去卖钱,躲在人家的草莓棚里偷吃草莓……再后来,邻居家发现钱丢了,公安机关一查,竟是他的“杰作”。父亲闻讯赶回家,采用了各种办法:批评、责罚……小菜一碟,用铁丝吊住十根手指悬挂——无济于事,最后用农村特有的晒粮食使用的竹帘绑起来、竖起来,还是不知悔改。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从小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时的引领是多么的重要。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在这人生的转折点,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令人担心。
怎么办?怎么办?面对隔代教育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许这些事例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面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我觉得全社会都应该深刻地思考!
首先,从整个社会层面讲,关心留守儿童要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父母开始,定期放他们的假让他们回家与孩子相聚,像考核出勤一样,要求他们定期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随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况,彻底将这些父母从每年的春运“大迁徙”中解放出来。
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最“真”的——真心,真性,真行。作为受过一定教育的当代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善于争时间、挤时间与孩子通融感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正确的榜样引领;要善于关注孩子的点点滴滴,要把焦点从纯碎的学业成绩转移到身心的健康发展;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疏通孩子闭塞的心灵……真正这样做了,那么,形形式式伤害儿童的梦魇一定会远离他们美丽的童年。
其次,社区要放大服务功能。现在全国都在创设文明、和谐的社区,那么,让我们从关心每一个留守儿童开始,不仅关心这些家庭的温饱,更要时刻留意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充分利用社区图书室、活动室等阵地,定期举办一些活动,适时了解这些孩子的心声,同时还要承担起与孩子父母沟通的重责。
最后,学校要承担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作为培养孩子的主阵地——学校,不仅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多途径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为每个孩子建立“成长记录袋”,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涟漪。任课老师的工作更要做细做实,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固然要关心,还要与社区、家长保持热线联系,了解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随时给予帮扶。
学校、家庭、社会要发挥整体联动性,定期把孩子的爷爷奶奶集中起来,围绕一定的主题或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通过观看视频、讲座、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引领他们掌握一定的看护本领和沟通技巧,用关心取代放任,用倾听、交流取代暴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当然,我们身边不缺少隔代教育成功的典型,不缺少在逆境中自尊、自立、自强的典型……所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双眼,缺少“扬善”“促恶”的睿智,缺少“孩子健康成长,关乎名族未来”的博大情怀。隔代教育是经济大发展浪潮所带来的特有现象,我们不应畏惧,不应消极,要善于改进工作方法,勇于承担引领重责,勇做社会发展的弄潮儿。
我们坚信,全方位行动起来,采用最适合的方式来关心这些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勇气和梦想,让他们的心灵溢满阳光,一定能还他们一个金色、快乐的童年!伟大的民族梦、中国梦也一定会在他们手中实现。
(此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批准号:DEA1003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