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农村单亲家庭幼儿扬起自信的风帆

【作者】 李桂芳

【机构】 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新华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单亲家庭大批出现。由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因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智力和思想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难以经受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在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中,他们在心理上和感情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健康出现偏差,自信心大打折扣。

  范德比尔特曾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可见自信心是人类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为每一位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们对那些心灵受到创伤的单亲家庭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一、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缺乏不容忽视

  近几年来,农村家庭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导致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使年幼的孩子生长在单亲家庭或再婚家庭中。对于父母离异的家庭而言,孩子无疑成了受伤害最大的人;当看着别人的三口之家出现在游乐场、剧院、海洋馆时,不可避免的会让单亲的孩子羡慕、想念自己的亲人,有失落感,产生自卑、不自信的心理。他们容易受到同伴的歧视,老师的忽视,甚至受到家长的轻视。有时候父母情绪不好,难免会对孩子说些过激的言语,如,我一个人养你容易吗?类似这样的话虽然家长不经意,但却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很深,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不良的影响。使他们有的躲避着别人的目光,躲在角落,小心地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也有的看起来成绩优异,但是性格多内向、孤独,而且一到难题和困难,就不能正确面对。自信心的缺乏,使他们遭遇失败的几率要比其他人多得多。

  二、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

  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状况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懒惰、缺乏热情。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幼儿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中时而表现出浮躁的情绪,时而反映出自卑心理。在日常管理中,幼儿纪律观念相对较为淡薄,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差。

  2.生活方面,胆小、孤僻、敏感。

  3.人际关系方面,不善于和他人交往,惧怕别人不接纳自己,自我封闭心理严重,交际范围狭窄。

  4.情感方面,感情脆弱,遇事悲观,常常表现出无助、空虚、苦闷。

  5.意志力方面,目标不明确,意志力薄弱,缺乏进取心和应有的自制力。

  三、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不足的成因

  1.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不足的首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情绪总是与多次的失败经验相联系,而自信则是成功的必然情感体验。农村中许多的家长为了改变家庭贫穷面貌,往往成年累日地在外打工,而把子女交给姥姥。对于子女的教育培养只是单纯地下硬性指标,而对学习过程、日常教育则无暇顾忌。这极易产生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同现实中自身能力发展的矛盾。往往会让孩子体验到失落,自信心受挫。我们经过调查,在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中不自信现象较为普遍。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使这些孩子重塑信心,完善自我。

  2.幼儿园教育失误是影响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家庭变故的影响,加上个体发展的差异,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也是自然而然的。特别是由于学业成绩不佳所带来的老师同学的鄙视、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言语的中伤,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

  3.自我认识不足是影响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的另一重要因素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他们的自我认识明显的存在过于依赖成人的看法和与同伴不当比较的倾向,他们常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最后导致越比越泄气。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比较低调、自信心指数不高、有着比较自卑的倾向。

  针对上述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找出自信心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呢?

  四、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给家长开出的菜单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出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进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自信心缺乏,重要原因是因为家庭的不健全,父母教育的失误。

  1.单亲父母必须走出的教育误区

  (1)父亲与亲子生活,要避免粗暴管理

  作为男性,性格的特点决定了父亲教育子女的方法多为直接、简练,甚至粗暴,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亲必须尽力避免粗暴管理的方法,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

  作为家长,父亲不能滥施家长权威,粗暴干涉孩子的活动,不要常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许多父亲主观认定不好的事,都会直接跟孩子说“不可以”,却并未告诉原因。在此提醒各位父母,在说“不可以”前,应先清楚说明为什么“不可以”。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互讨论、共同解决。

  粗暴的干涉,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逐步将孩子的自信心打击殆尽。

  (2)母亲与亲子生活,要避免用孩子跟前夫赌气

  作为女性,尤其是离婚的女性,有的往往因被前夫抛弃了,心里跟他较着劲,希望孩子离开他也照样有出息,因而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常把孩子横向对比。在幼儿中使用横向对比不利自尊心的成长。家长都期望自己孩子比别人强,当他们看见别人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好,他们就会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多能干,比你强多了,你怎么都不争气。”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幼儿自尊心伤害最直接的。长期对幼儿采用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幼儿形成“我比别人差”的潜意识,使幼儿自尊心处在一个受伤状态,孩子也很难有自信了。

  2.弥补不健全家庭教育的缺陷

  不管离婚后父母是否再婚,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往往不再健全,因为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热情要比亲生父母的教育热情和耐心差很多。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必须弥补不健全家庭带来的缺憾。

  (1)避免单亲孩子的性格缺陷,让孩子感受同样的爱

  父母应该常去探望孩子。不仅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更要注意和孩子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离异的父母亲常有这种心理,觉得很久没和孩子见面了,一见面就带孩子去麦当劳、肯德基。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贴心交谈,孩子越大越是如此。其次,在看望孩子过程中,最忌讳议论攻击另一方。因为这会使孩子从小就无法辨别是非,偏听、忌恨父母中的一方。而且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长大的孩子,会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情。连父母都在勾心斗角,那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友爱可言?

  (2)让孩子在继父母面前有自尊心    

  与继父母相处时,孩子的感觉会很敏感,抵触心理会长期存在,父母亲若不好好协调,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受到伤害。有时孩子说了错话,做了错事,如果父母一概以斥责解决,让孩子在继父母面前,颜面尽失,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自信心也会随之泯灭。

  (3)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有依靠感

  父母亲尽管担负着养家的重大责任,但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坐在一起聊聊天,散散步,听听轻柔的音乐或交流一天的见闻。多接触,不但能使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而且能够使家庭气氛在瞬时间内愉快起来。在与父母亲的接触中,孩子的失落感、被遗弃感会大大降低,家庭一份子的感觉对培养自信心大有帮助。

  (4)信任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不能没有耐心,对其胡乱猜测,武断地下结论即使孩子真的做了错事,也不能粗暴处理,做到不放过第一次,好好进行教育,避免惧怕、疏远父(母)的事情发生,造成今后教育的障碍。

  (二)给教师开出的菜单

  1.爱心永恒,抚慰心灵的创伤。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往往心灵受伤,从而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爱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是缝合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

  2.克服自卑,扬起自信的风帆。

  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那何况是单亲家庭学生呢?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尤其需要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对他们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冷漠。

  3.增强童心的交流,沐浴温馨的友情。

  单亲家庭孩子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刻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为此,我总是以身作则,从不在班上讽刺,挖苦学生。教育学生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多与他们玩耍,不允许其他同学嘲笑他们的家庭状况。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里,享受充满阳光的生活。

  4.奉献特别的爱,师爱母爱同行。

  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只享受父爱或母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像正常同学那样获得两份关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亲情教育对这些孩子有巨大的的魅力。我尽量使自己成为单亲家庭孩子们的“母亲老师”,培养一股浓浓的亲子之情。

  总之,农村单亲家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学生每一滴每一点的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