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
【作者】 阴国庆
【机构】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职教中心)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中, 校园文化作为另一种教育力量,无论在陶冶学生情操,还是构建学生健康人格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本人长期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想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谈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 审美 培养
语文作为中职学校的文化公共课而存在,它顺应了当前普通教育对于汉语学习重要性的要求。但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有倾向于工具性和淡化人文性的问题,这虽然与中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基础差、文化底子薄等)有关,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构成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美育有着感人、育人、化人的巨大力量。通过美的欣赏和创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此,美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源泉”,而在我国现阶段教育中美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提倡美育,重视美育。
不同学科,渗透美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而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凭借语文的内容进行的。统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它确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既有自然美、社会美,又有艺术美、科学美;既有悲壮美、崇高美,又有悲剧美、喜剧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美的发现者,不仅仅把语文课本看作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工具书,而是应该把它当做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依据。努力培养学生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创设寻美情境,激发寻美情趣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沁园春 雪》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通过多媒体朗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塞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下雪胜景。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的飘落,漫天皆白,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 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意境开阔,大气磅礴,蒋介石看到以后非常生气,在国民党内外征集诗词,并要求他的御用文人们日夜埋头写作,要写出一首词在气势和意境上超过毛泽东,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如愿。那么,《沁园春 雪》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千古绝唱。这样入课,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寻美情趣,引发了学生的爱国神思,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具有口到、眼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书面文字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的功能,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使学生身在课堂之上,神入文美之境,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生动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再次浮现。教师应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去“看”去“听”,去品味,让学生坐在教室里也似能目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全景,听到“大声如雷霆”的潮声,品尝到香甜的荔枝蜜,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横渡长江的磅礴气势。领略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清幽雅致。
3.重点赏析,引导学生寻找美
法国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文学的审美特征主要是运用纯洁、健康、具有高度表现力和强烈感染力的语言,描绘生活场景、事物和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引导学生寻找美。例如:《满井游记》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个同学至少要说一句话。
课文美在春水,“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美在春山,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拭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还美在春柳、麦苗,它们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课文美在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游人们给余寒初退、大地春回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课文美在:鸟的安闲恬静;鱼的自由天真;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
课文美在: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的快乐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美在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中——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就在这寻找美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了培养,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4.统观全文,挖掘“美”、运用“美”
课文的美如何体现,往往各具特色。比如,立意新颖的《这不是一颗流星》;构思精巧的《我的叔叔于勒》;形象动人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言简意丰的《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的《岳阳楼记;》借物抒情的《紫藤萝瀑布》等。教师要善于把握文章特色,重点赏析,开掘美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荔枝蜜》一课,就应抓住作者以蜜蜂喻人的特点,沿着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去开掘美点。又如《紫藤萝瀑布》中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点题精妙。原来,作者吟咏、赞叹花之美好,是为了引发出哲理深刻的人生感悟;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这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总之,各类课文中的警句文眼,皆是文章的闪光点,美的凝聚处,因而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美育训练,并通过“品味美”的练笔,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见外在美易,悟内在美难,因此,教师要多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让学生在美中求知,在求知中审美。
参考文献:
[1] 李伟杰. 诗歌教学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1(19)
[2] 张玉能. 形式美的基本特点[J]. 益阳师专学报. 2001(02)
[3] 林润之.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柳州师专学报.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