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
【作者】 任西芳
【机构】 陕西省白水县尧禾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1.提问的用语应简单明确。除特殊要求的可有多种答案问题以外,一般的问题都应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不应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如某教师讲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有对春天的山、水的描述。为了让学生理解春天里河水的“水涨起来了”,提了一个问题的问学生:“冬天的水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就不够明确。教师的意思是想要学生答“冬天水枯了”来反衬春天水涨的描述。由于问题不够明确,学生可以答:“冬天水清亮了”,“冬天水冷”,“冬天水结了”等等,不容易一下想到“冬天,水枯了”。
2.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如某教师讲《变色龙》一课,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答:“善变”。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回答:“一是变得快,一瞬间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二是变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教师接着问:“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呢?”“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最后教师提出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经过短暂讨论,学生回答出“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3、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詹天佑》时,当学生明确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时,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描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的两条隧道的科学性是什么?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4、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问要提在学生的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向学生提出问题,让问题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助推器。教师要提问,学生更应该提问,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叙述思维过程──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对于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伴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学生质疑的能力培养起来了,提问就能显出他更大的效果了,阅读教学就会“此处无声胜有声”,事半而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