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人为本,写作教学

【作者】 巴桑多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中学

【摘要】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这句话朴实地道出了写作在人一生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前提条件的教学模式,导致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现象。本文作者认为作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做法,即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学生自身终生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课堂教学注重品味优美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手法;赏识学生的习作,激发写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以人为本 发展需要
【正文】


   

    新课标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提倡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尊重和教学的民主氛围,要求教学从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语文的学习不是外加的灌输,更不是强迫。

    那么摒弃了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终生发展的需要。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这句话朴实地道出了写作在人一生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写作愿望,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社会对人的写作能力有哪些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对工作有何帮助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广泛用途.还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引导学生讨论写作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自己的生活情景、自己的思想轨迹的真实记录,它可以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如果把习作保存下来,等长大时,再翻开来看看,过去了的生活情景就会历历在目,过去的种种思想会令人惊奇,那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回忆。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作文教学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令人遗憾的是,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认识肤浅,思想冷漠,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目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如果对人生的感悟如此苍白,生活的情感如此荒漠,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冲动呢?生活是写作的最大财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日常生活都不能也不屑体验,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积累,能写出什么东西呢?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学生作文首先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多角度地细致地观察。多写生活随笔。从日常的生活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特征,凡事多加注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用心感受生活,磨砺思想,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但是现在的学生学业繁重,活动的天地不够宽广,导致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社会阅历不够。如果完全依靠学生主动去感受、体会、发现生活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生活杂感的事例或精美文章,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来自生活杂感的作品,使其体会从生活汲取写作的素材,并不需要挖空心思到生活中去找新奇的素材,只需要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包括邻里纠纷、市井吵闹、田园风光、清晨美景、夕阳西下……都可以用作写作素材。

    同时,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时,要巧用心思,避免学生“下笔无言”,“无话可说”。当代中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体和视听手段,拥有了生活的大量信息,视野宽阔,思维活跃,内心世界丰富,生活中有许多内心的小秘密需要向人倾诉,有许多烦恼需要排解,有许多迷惑要质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抓住学生的发展心态,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设计贴近生活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的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避免作文时“无病呻吟”“文不对题”等毛病。

    第三,课堂教学注重品味优美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手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优美的语言,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这样,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就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随时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所用。

     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时要不要提供范文,不少教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范文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想和语言,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事实上,很多著名作家和诗人都曾有过模仿的阶段,如大诗人莱蒙托夫青少年时期写的诗,不少是仿照普希金的诗句改创的。名家尚且先仿后创,更何况“白纸一张”的学生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当重视范文的引导作用,通过对课内、课外精品文的评析、鉴赏,精心点拨各篇制胜之法,让学生在讨论、练习中悟出写作的技巧。这样,既能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汲取写作知识的精华,从范文中探索到成功的奥秘,从而悟出“怎样写”的真谛来,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阅读中的盲目性,还可使优秀范文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实在是两全其美之法。

    第四,赏识学生的习作,激发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一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果我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我的作文能够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能够被编在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作文集里……,如果我努力写出的作文被登载在杂志上……,如果我的作文能在作文竞赛中获奖……这些机会,都应该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去创造的!二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信:我的作文进步了……,我的作文一向不错……,我写作文一定能写好,我一定能得奖……这样的气势,怎么可能不下决心写好呢?因此,请别吝啬我们的笑容,别停住我们的赞扬。如果细心地去挖掘,即使作文最差的学生写作文时都会有闪光的一面。老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抓住细小的闪光点大夸特夸,在夸奖的时候一定要夸得十分具体,让学生能明白好在何处,是怎样好的,这样的夸奖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对全班的学生做了一次有效的指导。     赏识学生的习作还要注意学生间作文水平的差异,努力克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作文的习惯。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如果千辛万苦写出的作文,得到的总是批评的的评语,或是千篇一律、浮光掠影的评语,学生就会觉得劳而无功,对写作的热情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评语应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那些写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只要有作文有“亮点”就要表扬,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逐渐树立信心。

   

    参考文章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牛文艺   《也谈创新作文教学》

    3、刘建功   《创新作文教学  也要“四个坚持”》

    4、陈根娣    《实现“五化”  创新作文教学》

    5、张明勇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思维初探》

    6、李秀兰   《创新作文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