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 范 林1寇 婷2杨云述3

【机构】 四川省渠县李渡乡第三中心小学 范 林1 四川省渠县渠江镇第五小学 寇 婷 2 四川省渠县李渡乡第三中心小学 杨云述3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一、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以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比如我教学《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时,我意识到,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含义,如果采用满堂灌的教法,学生不但理解不了,而且会觉得索然无味,更不用说体会人物情感了。于是我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按课文内容让班长带头扮演课文里的诺德夫人、学习委员扮演杰克……由于我创设了朗读的情境,学生们兴趣大增,一会儿便进入了角色,朗读得很有感情。看到他们入情入境的表演读,同学们都沉浸在紧张、恐惧的气氛中。一组表演朗读结束,另一组便迫不及待地要求表演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揣摩当时人物的心情和情感,用“情”去朗读。通过指导训练,学生一组比一组读得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学生读出了伯诺德夫人的镇静和紧张,读出了杰克的害怕和从容,读出了杰奎琳的娇声和机智……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懂得了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揣摩人物的内心和情感,然后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绪具有感染力,如见到月缺花残易触发感伤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景,让学生在此特定环境中,似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触景生情,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

  二、立足文本理解,品读感悟内涵。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吧!

  三、建立竞争机制,提高朗读乐趣。

  小孩子的好胜心很强,在一些表演欲较强的孩子心中,他十分渴望有个天地能让他发挥一下。所以,我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竞争氛围,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如朗读竞赛,读书演讲活动,故事会等,建立朗读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参与朗读,比一比,赛一赛,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和鉴赏水平,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乐读。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可布置学生提前准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读得最精彩得文章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完毕。评委根据朗读要求打分。另外,可抽签决定规定朗读的篇目,从而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考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这种活动可每月进行一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经验,揣摩文本含义。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使朗读指导不再停留在硬性地规定学生朗读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上,也不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或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练习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读之前为学生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例如:《秋天的雨》一文里有这样的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这两句话之前,要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知道“秋雨”是“轻轻”地往下落。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这两处“轻轻地”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理解了这种技巧怎样具体运用。从而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读了。

  五、加强朗读指导,增强朗读能力。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 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读《翠鸟》的第一自然段,应读得稍慢、轻柔些,读出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但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应读得适当快一些,而且把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必须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放时间给学生朗读,并且充分调动各种因素,把文章情、老师情和师生情三“情”合一,达到情感共鸣,才会使朗读读得更正确、有感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