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作者】 王锦

【机构】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中学实验小学

【摘要】《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创新
【正文】


  小学生是很喜欢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课堂,而教师也努力追求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课堂有趣与高效课堂并不矛盾,它们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张庆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正确、适度、恰当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发挥出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定可以达到轻松教学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兴趣,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能够超常表现出来。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许多资料表明,如果能够很好地牵动情感之事物,则常常是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一般来说,人类的情感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灵活、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之特征,利用它给小学生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则可以将学生的眼球聚焦于某些特定学习的对象上面,从而引导小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是师生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的过程。教师是和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因此,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他们才会充分参与、畅所欲言。在具体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和蔼亲切。教师的亲切往往被学生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更应该给予奖励,因为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知识,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定政;;浅析小学语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 陈琳;;提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相关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

  [3] 张文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