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学生轻松走进阅读的世界

【作者】 于梅

【机构】 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园区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这一点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学习阅读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教学就不能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而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使其获得阅读的能力,这必须成为我们小学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事物几乎不存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省份、各个城市,甚至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须针对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灵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具体的展开。因此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具体说那一种方法实用、有效,确实过于狭隘,但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的确是有一般性的方法存在,略陈浅见于此: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大凡语文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当分析课文时,问题提得稍微有些深度,举手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每当考试中的阅读分析题文章达400字以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从历年的语文考试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阅读理解存在严重的问题,不是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就是不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一旦不能用“摘录法”便有一种手足无措之感……是阅读教学的问题?还是学生的能力问题呢?方法课堂上没少讲,为啥就是那么高投入低成效呢?

  课内如此,课外阅读更加糟糕。通过调查了解,有些学生读了五年书来从没进过一次图书馆;大部分学生认为没什么好看,看电视的比比皆是,看书的却寥寥无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当然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积累,问题是没人引导,所以停留在娱乐上,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直观画面的依赖,而对书的漠视却令人无比担忧。是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是学生没在书中找到过快乐的体验,因此也就无所追求,电视给学生的是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快乐,或是其它丰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过理解、想象才能发挥信息效能,既然无快乐,索然无味的事,我们可爱的学生怎么会做呢?老师们都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却因为其“课外”二字,所以便也堂而皇之地推掉了责任,就让学生凭自己的爱好去看吧,老师的放任难道不是学生漠视课外阅读重要原因吗?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小学阶段背诵古诗文70篇。量变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而要达到一定的量,课内阅读显然不能满足阅读的需要,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无疑是我们必然的阅读方向。如今,有人调查指出:人的综合素质的70%来自课外阅读,既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将课外阅读拒之课堂之外呢?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教育性原则: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现在,学生中流行口袋书、漫画书。这些书中,有些充斥着暴力、色情,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选书时的正确价值取向。

  (2) 益智性原则:学生选择的书必须能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

  (3) 趣味性原则:小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我们没必要让他们去读那么深奥,令人费解,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只要价值取向准确,不管是动漫书,还是小人书,学生喜欢、爱读,都可以让他们尝试。

  遵循以上原则,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与年龄特点适宜、与习作要求相关的书籍,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时空结构的有关内容,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神州六号飞上太空,振奋人心。教师可以,了解事件始末。

     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成功实施阅读教学的关键。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那么我们到底要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我们必须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一个正确的思路。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阅读中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榜样激励,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再比如活动激趣。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展示成果,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