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 罗追次仁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委党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等都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包容,而学校教育在其中又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很多地区实现了民汉合校、双语教学,为将来各民族之间更好地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支教工作中,提高了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锻炼了工作能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现将其归纳如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教师的问题

  我所支教的学校是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合一的乡村学校,,学校软硬件条件相对城镇学校都较差,生活条件也相对艰苦,教师的待遇比城镇学校也要低些,教师的工作负荷和压力也比较大,因为大部分教师都身兼数职,教师跨学科代课的现象很普遍,虽然老师们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每天要备不同学科的课,教自己并不擅长的学科的课,批改不同科目的作业,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各项检查等,繁杂的工作使老师们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去认真研究和思考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几乎没有或仅仅流于形式。教师不像教育工作者,更像一个教书机器,这样的工作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提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学校地处偏远,条件较差,教师待遇不尽如人意,教师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很难留得住。教师的短缺直接造成工作量的增加。有人说乡村学校规模不大,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工作量。其实学校的规模的大小并不改变课程的多少,如果你教两门课,每周每科上四节,则每周八节课(单班),并不多,但备课量达到了八节,如果是理化生老师还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再兼职一些其他的工作,工作量不可谓不大。第二,现如今没完没了的检查、达标、评比、验收、复验等等繁杂琐碎的工作也都要教师去做,这些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还会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育、思考教学。

  二.学生的问题

  由于学校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以哈萨克族为主,另有少量的汉、回、维等民族,所以学生从小在母语环境中长大,很少接触外部语言,入学后汉语水平都比较差。我所教的九年级汉语班的学生,都很少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话,对这样的民汉合一的双语学校来说,这给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我担任的物理学科教学中,八年级光学中的“焦点”,学生经常写成“交点”;在热学中的“熔化”,学生写成“溶化”,虽反复强调,仍难以纠正。学生汉语书写中的错别字非常普遍,汉语语言表达中的语法也比较混乱。再比如:九年级物理浮力一节中的“浸没”一词,刚讲时学生听不懂,经过演示对比、逐字解释,学生才能理解。学生对汉语的理解水平较低,也使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大增,必须注意更多的细节;每节课的时间安排也更紧张,更多的时间要用在一些重要字词句的解释上。

  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流失”的问题,特别是这样的边远农牧区学校尤其严重。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九年级汉语班的人数现在只有二十多人,而这届学生在六年级时有四十多人,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几乎“流失”殆尽,都被条件更好的城镇学校挖走了。这对辛勤工作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事情到此还没有完,更大的打击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各个学校期末考试成绩的排名却乐此不疲,对学校和老师的压力陡增。这同样也是造成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家长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都是农牧民,可能是受文化教育、生活习惯以及相对闭塞的环境的影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普遍关注不够,和城镇居民相比相差很大。在这些学生家长的潜意识中,给孩子吃好穿暖、甚至找一所条件更好的学校,就是尽到对孩子教育的义务了。例如:每学期放假前,学校都要举办学生家长会,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但每次参加的学生家长人数寥寥无几,很多班级连百分之十都很难达到。一个具体的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每周五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周一检查时发现普遍完成的较差,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做,且各学科都是如此。说明学生家长在学生每周双休日放假回家的两天中,根本没有检查和督促孩子的学习。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教育的三个支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就变得比较困难了。当然责任不能完全推到家长身上,这是历史原因等方面造成的。

  针对以上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现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就构成了很大的影响,远期将会产生更多的影响。因为学校现在就面对着一大批学生,而学校的教育教学直接关系着每个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不容小视。

  我个人认为,一.解决教师的问题首先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提高边远地区教师的待遇;加强边远地区学校的基础建设,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生活条件;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达标、评比、检查等活动,加强学校教师教学研究的氛围;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城镇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边远农牧区学校支教、交流,如:给予支教教师一定的生活补贴,在职称评定中将其支教年限作为必要的条件之一等。总之,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稳定。

  二.要解决学生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学生的语言问题。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学前班就开始双语的教学活动,因为语言的学习年龄越小越好,到入学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入学后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应进行语言的强化训练,在校期间,师生之间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应尽可能用普通话。另外,可以把为数不多的汉族学生编入到班级的各个学习小组里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双语学习竞赛,让汉族学生在双语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不定期地多进行一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流失”的问题,情况比较繁杂,不是哪一个学校或部门能够解决的,但只要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制定出统一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严格禁止地区间甚至学校间的恶性竞争,学生“流失”的现象至少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利用优越的硬件设施及优惠经济手段来挖别人的“墙角”,并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对别人的打击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对条件相对较差的边远农牧区学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三.对于学生家长的问题,这是历史等原因造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这一代人的素质有一个大幅的提升,对下一代人的教育会大有裨益。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担负着广大农牧民子弟的教育教学重任,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推手,是民族团结的开路先锋,任重而道远。

 

 

 

论文摘要:

  在新疆北疆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已经实行了民汉合校,实现了双语教学,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汉合校对双语教育教学的实施、对未来各民族素质的提高、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民族团结无疑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上下一心,正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我们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就会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