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下开发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作者】 张 全

【机构】 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逐渐成为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它对于学校实现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中也应起到先锋作用。当然,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有着一定的条件,这条件是在不断地学习、研究、实验中完善的,有待于我们一线教师去思考和实践的。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学校体育
【正文】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结构的改革,教育界专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出现了两大热门课题题:一是活动课程的研究,二是校本课程的研究。活动课程的研究,主要是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的研究,主要是课程管理从中央集权向多元化改革的发展。从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来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我国教育思想更新和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人本教育理念与主体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的体现。但是,校本课程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并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域特点,学校特色进行开发与制定,这为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也给我们留出了许多思考的问题。

  一、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条件

  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既可是部分课程,也可是学校的全部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既可是新编的(全新开发)的课程,也可是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的产物,它必须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而畅通的交流体制发挥作用。

  1、由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不同于单一国家课程计划的组织实施,其开发和实施将会使学校成为评价的焦点,受到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压力,给领导的工作带来难度,因此,领导在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领导素质,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某些业已形成的工作习惯,尽可能增强与教职员工不断的对话和鼓励合作的能力,具备必要的运用权力而又不强加于人的技巧,必须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

  2、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还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就得靠我们的课程专家和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共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积累相当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构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教学体系。我认为,体育教师以其职业的独特性,应将校本课程的研发作为自己的责任承担下来,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努力将其完成。

  3、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有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家长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参加一些有关的活动而产生的。当然,这种参与形式也可以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情况,与学校合作,支持学校的工作。但如果在课改实验中,我们让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方案制定过程、执行过程,就能将家长参与的形式提到更高的层次,家长就会具有责任感,就会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料,使校本课程度开发更切合实际。

  二、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要把校本实实在在地介入到现实之中,真正使校本课程从教育的理想走向校本教育的现实。这就需要处理好校本课程与“搞活动”、“编教材”、“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1、校本课程与“搞活动”之间的关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采取“活动”的形式开展,但“活动”本身不是校本课程,学校根据季节和时事政治设计的序列活动,也不能称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步骤和经历一定的流程。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的“活动”,要把“活动”纳入课程的范畴,用课程的理念对“活动”加以分析、筛选、扬弃和丰富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宗旨,对“活动”进行定位和规范,使其回归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形态。   

  2、校本课程与“编教材”之间的关系。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因此,就有了“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的说法,误认为教材就是课程本身。其实,开发校本课程是利用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营造一个现实的认知环境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学到社会化、生活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校本课程呈现出开放化、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所以,校本课程应该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现实生产、现实生活展开。开发校本课程要设计或编制一定的方案,但编制方案也不能视为“编教材”。

  3、校本课程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把开发校本课程看作是加一门“选修课”,也是值得商议的。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一定的课时来完成。但是,开设的“选修课”不等于开发了校本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开设的“选修课”,如“健康课”、“人防课”、“卫生课”等,都不能称之为校本课程。“选修课”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令开设的,是“必修课”的补充,其目的仅仅是让学生学到“必修课”中学不到而又应该知道的一般知识。“选修课”是由学校和教师依据主观愿望开设,是为了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接受知识,但是远离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不是随意开设“选修课”所能包容的。“选修课”能否回归校本课程呢?当然可以。这就必须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视角审视和分析现有的“选修课”,对“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使之走进校本课程。

  由于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尝试、深入、逐步完善阶段,更具体深入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了让学校的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课程研究专业人士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实验中,必将开发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具有各地特点的校本课程。我们的改革必将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