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学习迁移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韩海涛
【机构】 廊坊市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动作技能);学会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一种外文(知识与智慧技能);儿童在做语文练习时养成爱整洁的书写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完成其他作业时形成爱整洁的习惯(态度)。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学习迁移现象。
有效的利用迁移的规律,恰当的应用于教学当中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心理学中对学习迁移有多种分类,其中一种是1969年所罗门(G.Salomon)和帕金斯(D.Perkins)提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的划分。我就从这种分类原理下对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应用谈谈自己的几点理解。
一、低路迁移
低路迁移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维。例如,开惯了自家车的人可以很轻松地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车。这种迁移的关键是原先的技能有充分的练习,而且练习是在变式的情境中进行的。
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积累不多,低路迁移的培养尤为重要。例如,学习计算题,由学习的例题到作业习题就是简单的低路迁移。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找到这类计算题的计算技巧,这种技巧往往是教师用语言无法传授的。学生在计算中形成自己对题目的认识和计算感觉,再遇到该类问题或类似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相比于后面要提到的一种学习迁移,低路迁移是一种较为被动的迁移方式,学生这种迁移往往受到教师教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的影响。但是这种迁移一旦形成就很难忘记对于低年级教学中还是非常提倡应用的。
二、高路迁移
高路迁移涉及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于新的情境。这种迁移的关键是:有意识。而这种有意识的施加者可以使自己也可以使他人。这种应用可以分两种情形:
1、在当前的学习中想到今后的应用,这一点事我撰写这篇论文的根本出发。如果在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想到今后的应用,那么这部分知识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与今后的应用进行迁移,学习的效果一定可以达到最佳。
一般心理学教科书都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但这一定义并不能概括全部迁移现象。因为后继学习也可能对先前的学习发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心理学家也看作学习的迁移。于是,迁移被广义地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上面所说的前一种迁移可称为顺向迁移,后一种迁移可称为逆向迁移。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都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称负迁移。(见图)
据此,如何根据迁移的规律,在教学中利用好高路迁移就尤为重要了。有些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根据学习中的例题或问题就能联系到实际,自主的进行高路迁移,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生活经历、自身条件等多反面影响下,往往不能产生这样的迁移,一味的机械学习、机械记忆,当然学习效果不好。
如果我们老师,能为学生提供高路迁移的引导和帮助,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产生高路迁移学生的学习效果定会有明显的改善。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想到日后的应用也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例如,教学小数的近似数,对于1.697保留两位小数是1.7还是1.70的问题就要及时的联系实际。这里的“0”体现的是近似数的精确度,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的身高大约一米七,那么我们在心中的理解就是这个人身高应该是一米六五以上、一米七四一下;如果他说身高大约一米七零,那么我们心中的理解就是这个人身高在一米六九五到一米七零四之间。显然多一个“0”使数字更精确了。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这里的“0”的真实作用,在自己应用的时候当然出错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2、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回头思考先前习得的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通常会复习一下与该新知识相关的或用得到的旧知识。例如,还是学习小数的近似数之前,先引导学生复习整数的近似数的求法,这两部分的知识之间就形成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知道下把整数近似数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近似数中,比直接硬生生的将解来的自然、高效。
低路迁移高路迁移比较
低路迁移
高路迁移
定义
关键事件
例子
高度练习过的技能自动迁移
充分练习;练习或学习情的境变化;超额学习,技能达到自动化
开不同类型的轿车
有意地识运用抽象知识到新的情境
精心思考可以普遍应用的抽象原理、主要观点和步骤
如应用SQ3R读书法进行阅读
了解了迁移的基本类型和迁移特点,我还需要介绍一下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任职结构变量。
任职结构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提出了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通过操纵与改变这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可以促进新的学习与迁移。
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变量是针对影响新的学习效果提出的。当学习新的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念、命题或具体例子等),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反之,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找不到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缺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奥苏伯尔认为,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新的学习和迁移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他更强调上位的、包容范围大和概括程度高的原有观念的作用。如果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样的上位观念,教师就可以从外部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嵌入一个这样的观念,使之起吸收与同化新知识的作用,这样从外部嵌入的观念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例如在数学和自然学科中,先前习得的知识往往对后继的学习起到这样的组织作用,因此学习起来很顺利。例如,学生总是在掌握分数概念之后学习百分数,分数概念是上位的,起组织者作用。百分数概念是下位的,有上位分数概念支持,故学习起来很容易。
2、 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原有知识影响新的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变量是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原有知识越巩固,越易促进新的学习。
利用及时纠正、反馈、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若能同控制组比较,就可以测出知识结构这一变量的迁移效果。例如,奥苏伯尔及其合作者在1961年研究了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对新学习的影响。研究中让被试学习基督教知识,经过测验将被试的成绩分成中上水平和中下水平,然后将这些被试分成三个等组:第一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它指出佛教和基督教的异同);第二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陈述性组织者(它仅介绍一些佛教观念,其抽象水平与要学习的材料相同);第三组在学习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有关佛教历史和传记的材料。在实验后的第三天和第十天进行保持测验。结果表明,不论哪一组,凡原先的基督教知识掌握较好的被试,在学习佛教知识后的第三天和第十天的保持成绩均较优。(见表)
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固性和清晰性对后继的学习和保持的影响
原先的基督教知识掌握水平
第一组
比较性组织者
第二组
陈述姓组织者
第三组
历史材料
第三天的保持分数
中上
中下
23.59
20.50
22.50
17.32
23.42
16.52
第十天的保持分数
中上
中下
21.79
19.21
22.27
17.02
20.87
14.40
3、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是指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学习者意识到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可辨别性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基础之上的。例如,在物理学中讲到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反射对远距离物体的侦察和定位的原理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已知的回声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学生必须意识到声波和无线电波之间有相似之处。意识到相似之处,原有知识可以同化新知识,但是又必须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知道不同之处,新的知识才可以作为独立的知识保存下来。教师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对新旧知识的异同加以比较,如可以设计如下组织者对雷达与回声的相同点进行比较。
雷达的运作包括五个阶段:
(1)传播——发送出雷达脉冲;(2)反射——脉冲击中遥远物体并返回;(3)接收——反射来的脉冲返回原处;(4)测量——测出传播和接收之间的时差;(5)换算——将时间量转换为距离的度量。
回波的运行阶段:(1)你在山谷大喊一声——相当于脉冲发出;(2)声波从悬崖返回——如同脉冲击中远处物体并返回;(3)你听到同你的声音一样的回声——如同脉冲的接收;(4)在发出喊声与听到回声之间有一很短的时差——相当于时间的测量;(5)距离越远听到回声需要等待的时间越长。
不同点:雷达通过无线电波工作,回声传播的是声波,前者比后者传播快得多,每秒达186000英里,且达到很远的地方。
应该说,我国的教育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我国教育传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导,儒家经典更把天、地、君、亲、师并列,强调了师道尊严。近几十年来,专家提倡师生民主平等的合作研讨学习,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变化是巨大的,但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式没有变的。教师在不同时代中要以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引导和帮助大部分学生:学、会学、想学,利用好前人为我们总结出的众多规律,真正的把人民交付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
参考文献:
皮连生著:《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