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

【作者】 付小龙

【机构】 江西省清江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中,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影响,使信息技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目前,中小学生因为迷恋网络而影响学业、做出违法的事件并不少见,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网络意识,归根到底是教师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的不到位。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不断思考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教育学生爱护电脑,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以保护电脑设备;其次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要及时洗手,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同时避免传播当前的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这样的网络恰恰最能引起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一些别有用心的陷阱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教师精心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在这些教学课件中,那如诗如画的教学情景,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思想情感,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不健康信息的侵蚀。我们应该充分思考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热爱信息科技,热爱国家的热情。在学习网络信息的内容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还可以借用网络上真实案例,结合网络上的病毒,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病毒给电脑使用带来的危害,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此外,教师要提醒学生,有关个人隐私的资料不要随便在网络上发布,以及计算机犯罪现象,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是违法行为,引导学生利用上网来帮助我们学习,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各种比赛活动如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电脑作品的制作,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进行学习讨论,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从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具有正向功能,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安全感、友谊感,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性格。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向学生倾注爱心,去换取学生的信赖和纯洁的友谊。学生的尊师,往往是教师爱生的反应。学生只有生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环境中,才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愉快,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人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荣誉感、进取心。应指导学生避免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而变成“网虫”,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有效地让学生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总之,我们必须站在教育改革的立场上,站在科学的高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重视学生德育教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学以致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有效渗透,必将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发展性德育观,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以此去塑造美的心灵,完善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