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三地理三轮复习双基回扣的几点做法

【作者】 宋曰英

【机构】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摘要】要指导学生务必处理好回归基础与综合训练的关系,题目是永远也做不完的,碰上高考题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短暂的四周复习时间内必须把打实基础、完善知识系统放在第一位,要统筹安排好时间,不能把第三轮复习当成了综合训练、做模拟题的过程。
【关键词】高三地理 复习 综合训练 知识能力
【正文】



  三轮复习从五月中旬到五月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这段时间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因此,这轮复习是三轮复习法中最关键的一轮。经过前两轮复习学生的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应该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要指导学生务必处理好回归基础与综合训练的关系,题目是永远也做不完的,碰上高考题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短暂的四周复习时间内必须把打实基础、完善知识系统放在第一位,要统筹安排好时间,不能把第三轮复习当成了综合训练、做模拟题的过程。

一、对“双基回扣”必要性的认识

 1.从近三年山东卷、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的知识点来看,不管材料多么新颖,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的灵活应用,其落脚点必然是教材内容,是对教材知识点的概括、提炼和升华,均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真正的“原理”。

 2.往年最后三轮复习中,学生常常暴露出基础知识回生现象严重。其表现有:基础知识记忆模糊、张冠李戴、答题角度不全等。

 3.基础知识的梳理过关,也是树立学生信心的重要措施。

二、“双基回扣”的具体做法

 1.以“纲”为纲,回归基础

  准确把握《考纲》所列知识点及其指标体系,并把对高考知识点掌握的系统性、认识的准确性、理解的深刻性、应用的完整性,贯穿于第三轮复习的全过程。以复习内容的基础性不变,应对高考试题的万变。“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法规”。第三轮复习要让学生重新学习《考试大纲》,以“考纲”作引领去回归课本,梳理考点,哪些是必考的,哪些是不考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掌握每个考点包括的内容、每个内容包括的要点、每个要点包括的层次,切实做到准确、全面、深刻。在梳理过程中重点解决那些记得不准、理解不深、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在一、二轮复习中学生易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以问题为线索,对重点知识点的认识、理解、记忆和应用加以强化。

  2.建立“考纲要求—教材内容—考点”的对应关系链条

  回扣提纲做到“四化”要求:即“考纲内容教材化、 教材内容考点化、考点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明确化”。 这样梳理的理由是后期学生思想比较浮躁,加上很多学生都认为课本已经比较熟悉了,让他看课本不认真看,甚至学生看来看去,看不出东西来。这样设计具体而明确,避免无目的、无目标、无问题指向的低效的泛读教材,造成时间浪费,使回扣针对性、有效性更强,从而大量的节约学生的时间,为学生减负。 具体梳理原则如下:

  必修一自然地理侧重于原理、规律的理解、应用,因此最好借助于典型题目引领(即回扣内容试题化)将所用到的原理、规律融和到试题中去,让学生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比如主干知识——地图考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题,将所有的相关知识点(方向判定、比例尺缩放、通视问题、河流流向、集水线分水线判定、分水岭判定、相对高度计算、陡崖高度计算、瀑布判断、水库坝址选择、水库面积估算、剖面图绘制、凸形坡凹形坡、宿营地选择等)都融合在试题中,通过针对性设问来落实每一个知识点,这样形成地图的知识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领会每一个知识点的本质内涵。通过一个综合题(地图知识块)就基本完成了地图相关知识点的回扣。

  必修二人文地理教材内容侧重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主干知识是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对该部分内容的回扣: 第一步,建立答题模板,将每种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摆出来,做到烂记于心。 第二步,以热点区域为依托,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反复熟练运用答题模板。

  必修三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问题(有沙漠化、次生盐碱化、石漠化、热带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湿地退化、地面沉降等)为例,知识回扣梳理做法: 第一步, 答题建模:(1)成因 :自然、人为; (2)分布 :时间、空间 ;(3)危害 :生产、生活;(4)措施。 第二步,拿出生态问题突出地区,设计成题目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区域地理“确定热点区域—进行区域定位—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区域问题与措施”。仍然是以题带点最好。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梳理每一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分布、危害、措施,结合热点地区迁移应用即可。

   3.总结反思,有的放矢

   要针对学生在第一、二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结合“教师的错题档案”、“学生的错题本”,认真梳理学生复习中的盲点、疑点、易错点、易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复习内容和复习过程,力求通过一些针对性的讲授、练习、讲评、泛读、感悟澄清并落实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应用上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对以前做过的题目,特别是二轮复习中做过的题目、试卷、例题进行广泛阅读,从中归纳、总结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特别要认真研读“错题本”中的每一道题目,认真反思错题的原因,防止类似错误的重犯。尤其是中档题目和基础性题目更要搞通搞透。通过“错题本”的研读,让学生对各学科各类题目解题方法、技巧、解题过程以及常出现的错误不仅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