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适应思想品德新教材 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作者】 张晓峰

【机构】 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北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了新教材的改革。《思想品德》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特别是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彻底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那种说教型、灌输型的方式,代之以活动型、问题型、案例型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顺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转变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注重自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新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它新颖活泼,适合青少年阅读,语言朴实、准确、流畅,便于学生接受。新教材内容的表达或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活动,呈现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有许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新教材这些优势,在上课前以单元或课为单位组织学生自学。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自学,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可能认为这是一句口号,觉得不可思议。但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将它变为现实。教师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空,为课堂双边互动做好积极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回忆自己试教新教材近一年来,我上的不很成功的课,最大的教训就是学生思维的速度、表达的能力不能适应要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种现状一定能得到解决。

  当然,学生自学的形式应不拘一格。有的可以单元为单位,有的可以课为单位,有的也可以框为单位;有的可以放在课堂上“现场办公”,有的也可以放在课外;有的可以学生完全独立完成,有的可以学生互助合作,有的教师还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但自学务求实效,要强调学生“心静气顺地读,放飞思维地想,大胆创造地去写、去演”。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一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二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三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四要逐渐地由课内向课外转轨。总之,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突出学生主人翁地位,首先要让学生与教材进行充分地“对话”。

  二、注重互动,突出师生交流合作

  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要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景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在自学基础上,学生与教材有了基本“对话”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与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在应试教育压迫下,许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填鸭”,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地抄”;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学校表现更为突出。有时一些教师出去参加观摩课、擂台课之后就觉得,“我们的学生哪有这么积极,哪有这样的能力”。其实不然,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只要我们敢于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慢慢地学生也敢于相互交流。我常常想起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彼此还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彼此就各有两种思想”,经常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共同学习。课堂的互动、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对于积极参与者要及时鼓励,特别是要关注所谓的“后进生”在活动中体现的“惊人之处”,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三、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德性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试卷上的高分可能是行动上的道德矮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

  新教材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是把学生真实的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情景或给学生一些“亲历的感觉”、实践的机会,使其在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及行为;其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等。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道德体验机会。新教材有许多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本,使其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剧情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起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情境创设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模式。教材上的资料、图片都可构成情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的电影、音乐、课件等是一种情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也是一种情境。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园以外的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的活动,以达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感的目的。在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主题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对这些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体探究活动,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盘考虑,灵活安排,以使学生体悟、内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