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 闫晓琴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摘要】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注重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师观念陈旧、方法单一、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求,探索如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从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和谐课堂、巧用教材素材、“厚”化教师底蕴四个方面为突破口,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同行们共勉。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理念 和谐课堂 主体性
【正文】


 

    进入新的时期以来,为了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国民素质,国家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是教和学,学是主,教是为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因此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问题。对此,新课改首先要求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课改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仍要求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成绩,不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只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理睬,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上。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二、构建和谐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紧张,“火药味”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又怎能爱学习呢!所以,只有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构建和谐课堂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敢于参与讨论,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不断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学生的思想中吸取有益成分,促进自己的发展。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仅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三、巧用教材素材,调动学生兴趣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在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中,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运用教材,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经济与生活》和《政治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更应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

  例如:在讲授《政治与生活》中“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一框题时,我引用了最新的实例“神州十号的发射,宇航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来进行讲解,由于是刚刚发生的事件,学生又比较感兴趣,所以不用教师讲授,有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求自己去分析了。在教师讲解完,然后再引导学生来分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主要有什么决定?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四、认真备课,用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由于个体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处理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同仁的好的做法,来完善自己。在推行新课改的条件下,我校实行了大备课组活动,这样,在每次活动时,我们就可以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把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说出来,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和进步。

  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防止自己知识的老化,活到老,学到老。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