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突出实验情境 注重背景烘托——例谈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卢 花
【机构】 江西省南康中学
【摘要】【关键词】
新课程积极倡导在社会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落实过程,注重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新课程不再追求化学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基本理念。基于新课程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善于构建课程内容的问题化,积极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借鉴资料卡片,突出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化学实验贯穿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情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案例:必修1P49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在空气中,铝的表面容易生成一层很稳定的氧化膜,但天然形成的氧化膜很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还不够强。为了使铝制品适应不同的用途,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对铝的表面进行处理……在“资料卡片”的启迪下,我将此部分知识进行了整合,现将设计片段简述如下:
同学们根据铝的原子结构,预测铝的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一:用镊子夹住一小团棉花蘸取少量铝粉后,于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学生实验二:取一块铝箔,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实验后,由学生归纳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落实部分重点知识。
追问:铝在常温下能否被氧化生成氧化膜呢?
演示实验:将一块普通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前后的变化,得出结论:铝在常温下能被空气氧化生成氧化膜
追问:氧化铝像一层盔甲似的保护着金属铝,实验室要研究铝的性质就必须除去这层氧化膜,如何除去呢?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依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归纳出氧化铝能和酸、碱反应即氧化铝的两性。
拓展提升:在选择酸除去氧化膜时是不能用浓硝酸或浓硫酸的,为什么呢?
实验探究:取两块除去膜的铝片,一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另一片放入小烧杯中,倒入少量浓硝酸浸没过铝片。过一会儿取出,用水冲洗干净,将另一片用小刀刻后,再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对比两块铝片在硫酸铜溶液中的变化。
学生对比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用浓硝酸处理过的铝片不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对本节的重点知识一一进行详尽而透彻的探究。
知识连接:1.为什么铝制的餐具不宜蒸煮或长时间盛放酸性、碱性的食品?
2.能否用金属的清洁球清洗铝锅等铝制器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结论,联系实际生活巩固已授的化学重点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知识拓展:普通的氧化铝薄膜硬度小,膜薄。工业生产中如何增厚铝的保护膜?
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在课下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将金属铝去膜、增膜的有效措施,并由组长汇报。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体现出较浓的科技意识和较高的科技含量。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认识到铝是活泼金属,但因为有氧化铝保护膜,所以铝又是耐腐蚀金属;通过认识保护膜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去膜、增膜的探究和讨论,到播放铝——陶瓷视频,学生逐步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热爱化学的学习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课上学生的表现可看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情绪是高昂兴奋的。
二、渗透重点知识,注重背景烘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化学,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解释方法,使化学教育摆脱了对化学的单(下转第14页)(上接第15页)一、理性的解释,而且这些社会背景也为学习者准备了一个参与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只有通过参与具有社会背景的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到化学理论的物质力量和化学科学技术的价值,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决策。同时,只有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解决具体社会问题之中,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在本节教学中,将二氧化硫的相关知识渗透于社会问题中。
引入:[视频资料] “大家是否听过一些不法商贩所做的馒头特别白?所卖银耳特别白?……”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出SO2,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知识小结中,我又追问到: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对SO2 的性质有了较完整的认识,SO2会造成酸雨,那么酸雨究竟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酸雨呢?同时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酸雨危害的录像,借此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此时,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加强了,思维活跃了,他们想到了杜绝污染源SO2的排放,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想到了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
在课堂总结中,笔者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同学们畅所欲言,如对于SO2的性质认识,对于酸雨的深刻认识及治理等等。同学们异常活跃的思维充分说明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课,笔者感觉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社会背景知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活动充分,采用学生分组的讨论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互补,而且感官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同学们知识和技能的提高。通过探究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利于老师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学生的潜力。通过学习SO2的知识,引出酸雨这个实际问题来,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酸雨的治理),体会学习知识的价值。随着现代化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化学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化学创造的物质世界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化学,都需要化学知识,化学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晶.黄儒兰.对化学教学与教材新理念的几点看法.“化学教育”,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