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物理教学的正能量——德育目标
【作者】 余君强 沈锐霞
【机构】 甘肃省天水市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要求根据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能目标”“过程目标”“德育目标”三维目标出发设计课程目标。针对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实际现状,结合新课程改革,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知能目标)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能目标”、“过程目标”、“德育目标”三个维度)的课堂。“德育目标”是物理教学的正能量,“德育目标”的确定和落实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通过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从而使学生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生理念。
一、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程总目标规定培养学生“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教学中应当通过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查阅课内外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事迹,举办物理讲座,进行中外科学对比,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对比,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忧患意识,投身科技兴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分析以前的中学物理教材,不难发现在现有的中学物理教科书中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姓名,这不免使学生感到似乎物理等科学都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比较落后,但事实是“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美国科学史学家J.D.Bernal)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中国人对世界科学(包括物理学)的发展,是有其巨大贡献的,只是由于近代国力(包括18、19世纪)的落后,我们没有很好的总结整理形成系统的理论,因而使得经典物理学中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姓名。但这并不能抹杀中国人对物理学的贡献,在教学中结合新教材内容将这些物理学史实加以介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其实与中学物理相关的中国人对物理学的贡献有很多,这一点过去我们有所忽视,讲得不多,新教材注意到这一点并且有时补充体现,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爱国立场和观点。作为物理教师应经常注意我国物理科学工作者在物理学上所做的贡献和,在教学中及时适当地介绍他们的卓越成就,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教育
课程总目标规定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科学成果来自于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来自于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物理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科学精神的积淀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顽强探索精神,主动合作精神,伟大献身精神,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的精神;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探索,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善于协调,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态度教育是物理学教育的重要职能,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求真态度。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和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科学道德教育也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道德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防止物理科学的应用与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扩散、高科技犯罪和气候环境污染恶化,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物理与低碳生活,物理与环境,物理与国防建设和人类和平等专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辨证唯物主义科学宇宙观教育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核心是唯物论,在中学物理中强调物质性的地方比比皆是,在高一首先是力的物质性。其次高二场的概念是加强学生唯物观的重要内容。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与学生们以前所熟悉的所有有形物质不同,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为人的所有感官所感觉,甚至没有化学组成成分及静止质量,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并且物质这一客观实在是可以认识、可以反映的对象,我们虽然不能感觉到它,却可以用实验证明它的存在,这就证明了场的物质性。此外,象电磁波、原子物理的一些内容等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唯物观的好教材。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我们学习物理有着指导作用。例如,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提到状态和过程,这实际上就是说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理学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是与这二个状态间的过程中的某些物理量有关的,具体的说,从一个状态到另一状态动能的变化量就等于这个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动量的变化量就等于这个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和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规律相一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其状态的变化,总是与其相应的过程中的某些因素密切相关的,这实际上就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的具体体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在我们的物理学中都有所体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则可以很好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起学生正确的科学宇宙观和人生观。
四、科学审美教育
新课程物理教学中,美学教育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和美育无关的。”作为学校的基础课程之一的物理学,无疑也有它的审美教育功能。首先,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这要求教师充分的挖掘和探究教材,充分发挥它的美育功能,把其美的一面呈现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物理中欣赏美、享受美和追求美,促进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每一个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和挑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描述说,物理学是至善至美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典型人物事例,用物理学家的人格美来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完善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合理渗透德育教育,全面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相信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会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秦关根著,爱因斯坦【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3】陈日朋,曲行义,柯莹,科学五千年【C】.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