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数学兴趣的培养
【作者】 王利芳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泗店镇牛村中心小学
【摘要】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人的生活中和学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着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关键词】兴趣;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人的特殊的心理机能,是人们发展智力索取知识,走向成功,进而达到理想境界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我们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本人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创造游戏情境,培养数学兴趣。
了解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8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4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朵小红花,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的掌握了知识。
二、联系生活情境,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之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本身周围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在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大家好,新年快到了,我们班要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们认为买哪种水果好呢?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最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做出了合理的决策。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使他们能如饥似渴地探索新知识。
三、利用直观教具,培养数学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从形象具体的演示、操作中抽象概括出一条规律。这样,既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4-3=1”时,在课前就要准备好磁板、剪纸图、小燕子、毛线等。上课时,当我有序拿出这些教具时,学生们个个都面露好奇的神色:啊!老师拿这些东西要在课堂上干什么呢?这样,学生个个都来了兴趣,为上好这一节课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开端。接着我就趁机点明课题:“5以内的减法”。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引发,紧接着我便演示教具,让学生仔细观察,讲述老师演示的过程:在磁板上贴上三条毛线,表示空中架着三条电线,在电线上停歇着四只小燕子,过了一会儿,再把其中的三只拿走,表示飞离电线,电线上还停歇着1只小燕子。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4-3=1。又如,我在教加法时,在磁板上贴着3个小朋友,用毛线圈起来,旁边又贴1个小朋友,也用毛线圈起来,在两个圈外面又用毛线把他们圈起来。老师先用语言和动作形象地表示3个小朋友在做游戏,然后指名回答:3+1=4。由于这些教具都是儿童生活中所喜欢的、所熟悉的。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感觉器官来创设意境,这样就能很容易的把抽象的加法、减法运用直观图形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思维与知觉更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乐学易记。
四、设计探索活动,培养数学兴趣。
理解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巧用数学轶事,培养数学兴趣。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适时向学生生动的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占有的想往。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祖冲之这位从5世纪至15世纪,世界上最具数学才能的数学家的故事当然一定要向同学们介绍。因为在千年之中,祖冲之一直保持着π七位小数近似值的记录。他在数学,天文历法上的伟大成就以及他勇于革新,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崇敬。
六、适时激励评价,培养数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都应采取激励性语言,更多地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哪怕是一句“你讲得好!”、“你真棒!”、“你真聪明!”,都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激励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数学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我们只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就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