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张 波
【机构】 山东省莒南县涝坡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创设民主氛围,引发创新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学生创新,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乐于创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今天,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产生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范围。知识传授、智能发展、品德教育、情感的陶冶等,都要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氛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中以表扬激励为主,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使学生具有敢于创新的坚强意志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质疑问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可以说,质疑问难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
中学生富于好奇心,什么事情都喜欢探究明白,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爱护这一天性,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偏差错误也应合理评价,并且要及时表扬,切不可对那些爱提问题甚而题怪问题的同学视为好出风头加以讽刺、打击或采取其他压抑的办法。我在教《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课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同样是维新变法,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够成功呢?为什么德川家族握有重兵却不得不归还大政呢?我肯定了这些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有一定的深度,表扬了他大胆提问的精神。又如在教“鸦片战争”历史时,有位学生提出:“不是说正义之战必胜吗?为什么中国正义的一方却两次以失败而告终呢?”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敢于突破常人思维定势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大有裨益。
三、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战国中、晚期,齐国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官,就有提倡百家争鸣的学风和学官议政的传统,开创了诸子论道,思想解放的局面。推行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局面。在课堂中,教育不应是将真知奉送给学生,而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将时空还位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某一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争论或辩论,各抒己见,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在讲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是应“去”还是“不去”的话题给学生讨论,并分成两方进了一场小论赛,赞成“去”的一方为正方,主张“不去”的为反方,正反两方都列举了大量的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双方唇枪舌剑,在激烈的辩论中,不乏有创意性的见解。在双方辩论完后,作了归纳总结,通过课堂辩论,不仅使学生对重庆谈判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对毛泽东的伟大的革命谋略领会更深,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论辩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设计开放性题,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意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的题目设计都是一些识记、理解性的问题,书本中都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往往就是把答案抄过来了事,根本不动脑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我在教学中则是在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上下功夫。如我在教“王安石变法”一课时,将书本中的“王安石变法”内容和作用进行了改头换面,列出四种情况:(1)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今后每户都必须按土地多少缴税,任何人不得例外,不得隐瞒土地;(2)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有人提出,今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一切借贷均由民间自行解决;(3)大地主张三想逃避服役,又不愿交免疫钱,就叫佃户李四去顶替;(4)有一保长抽出500名青壮年,作为专职武装队伍,不论农闲农忙,都进行训练,军费开支向国家申请。
然后要学生判断王安石对上述四种情况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讲清王安石的态度是根据哪一条变法内容?这样变换情景的问题设计,能推动学生思维的波澜,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创设民主氛围,引发创新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学生创新,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乐于创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高凌飚.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