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概率”为例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作者】 周 刚
【机构】 四川省营山中学
【摘要】【关键词】
现在,在高中教学中,常听到这样几个字——新课改,高中教师也经常面临这样的困惑:如何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如何面对将来的高考?自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高中数学新课程已先后于2004年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2005年在江苏省开始实施,2006年即将在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四省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此方面存在困扰,下面我以“概率”为例,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体会新教材编写思想。
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新教材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可能很多教师觉得,新教材讲解起来很别扭。就像概率一章旧教材是先学排列、组合,接下来顺理成章学习概率,一气呵成,让人觉得很舒服,学生做题时有了排列、组合作为基础解题也比较顺手。我刚接触新教材也有这种感觉,但是教过之后让我明显感觉,教旧教材时,学生对于概率的概念理解不清也许只会代公式做题却不明白概率的基本定义,甚至很多老师在解决问题时也是含混不清的。而新教材恰恰弥补了这个缺点,它让学生先学习定义,对相关概念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很大的不同。另外,在以下几方面,新教材也体现了它的优势。
1、新教材更加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新教材所表现的恰是经过逻辑加工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定理(或性质、公式)──例题”组成的系统,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在适合学生阅读方面作了大幅度的改革。并且教材的每一章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数学典故,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掌握本章的知识,然后明确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概率一章时教材引用“五千万幸运儿‘横空出世’”的通讯报道,阐述了社会上购买福利彩票中大奖的问题以及中奖率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章的后续学习作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
2、新教材内容安排采用螺旋编写体系,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
安排知识顺序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3、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概率部分的章头图是北京、上海、香港三大城市的降水率;在古典概型中引入基因控制问题,分析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问题;在本章最后,教材用键盘设计和排布问题以及“一次性密码本”的设计问题编辑了例题,更深入地阐述了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实际问题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深刻懂得了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中更加注意把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二、教师应注意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大多数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仍局限在教科书上,认为只要把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就足够了;传授过程是讲透知识点,做题是让学生会套公式,会用公式,主要目标也只是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运用,很少真正关注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学生也并没有直接从中感悟到发现、建立、理解数学,更不知数学产生的背景,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及如何运用数学,很少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新教材在设计上留有大量的思考、探究、阅读、讨论等内容这些是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的,而习题中的探究题、操作、调查等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才能完成,另外,新课程还提倡使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以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以下是针对“概率”部分粗浅地谈谈我在教学方法上的几点认识。
1.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思考交流”“动手实践”等栏目提供的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思考交流”“动手实践”等栏目,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践,并适时给予引导.教学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让学生活动形同虚设,而应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注重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
2.注意联系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随机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随机现象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学习概率知识的必要性及概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建立随机观念,让学生认识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确实是存在的,概率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关注建立概率模型的思想及模拟方法的应用,注意控制难度
古典概率计算的教学,应让学生在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并会用列举法计算出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教学的重点不要放在“如何计数”上,这也是把排列组合安排为选修内容的原因之一。教师应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建立概率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此外,教学时应重点强调对古典概型基本特征的理解及用画树状图和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所有可能结果,同时应让学生注意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及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的运用。
4.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思考交流”和“动手实践”等活动,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对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概率的错误认识的理解)。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分析原因并加以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情况适当拓宽加深知识,为他们提供资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建立新的课程的评价体系
现行的评价标准强调书面表达,忽略能力,更谈不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重要方面的评价过程。新的课程提倡: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
1.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历程.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思考交流”和“动手实践”等活动中的表现: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并与同学交流,动手实践时是否认真完成,是否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等等.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能否理解并有条理地表达所学内容,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等.
2.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
在本章的教学中,评价应关注对概率与频率、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等概念的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在古典概率的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模拟方法来估计概率等等。
3.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的评价
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及其随机观念的确立,关注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否对问题独立进行思考,在建立概率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思考交流”“动手实践”时能否重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以及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
对于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