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思考

【作者】 梁 柳

【机构】 广西博白县亚山镇民富村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教育是最佳的选择,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随着创造教育的开展,最终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渗透创造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等等。对正处于智力开发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利用数学教学优势实施创造教育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创造意志

  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致力于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数学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于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创造意志至关重要。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例如12),一个3位数(例如123),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一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3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这样一个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引发和培养了学生研究的主动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了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直观得到的信息是一个锐角,但是区分锐角三角形是不能仅凭这一直观信息所能解决的。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几种不同的答案使问题越辨越明,终于明白了只暴露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既平淡又枯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意志呢?课堂教学兴趣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诱导。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时,由于这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3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给予命名,在讨论中,将枯燥的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 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

  二、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1.深入领会大纲的教学目的,挖掘教材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根据大纲要求,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必须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如计算数学中的简算、速算方法:对于几个数相加,其间有互为补数的,可以先加;连续数的加法,可以归纳为首项加末项乘以项数的一半;乘以525的可以用“五一倍作二”计算等等。创造力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材中应用题教学,可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编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通过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等。

  2.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课要紧紧抓住创造思维品质的3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着力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1)发散和聚合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重点是在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发散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造性,核心是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发散性,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如:1=?”经过发散思维,可获得不同答案:

  1+0=1(用加法运算)

  100-99=1(用减法运算)

  1×1=1(用乘法运算)

  21÷21=1(用除法运算)

  3/4+1/4=1(想到了整体1)

  1[2]=1(想到平方)

  运算中的发散思维需要以大量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唯有如此,才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联系上去考虑问题。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教师通过“在一组算式中为等式找朋友”来设计发散思维训练:

  ①(5+3)×4     9×2+9×3

  ③5×4+3×4    3×7+6×4

  ⑤9×(2+3)     3×6+6×7

  ⑦(3+7)×6

  学生可以找到3组等式作为手拉手的朋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给这个没有朋友的第四个算式找个朋友?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运用“定势打破法”、“逆向思维法”改题,创造条件使3×7+6×4这个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好几种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异乎寻常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要教好数学课,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需要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具体形象性和逻辑性出发,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数形结合,展现数学美。具体做到:

  ①注重培养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几何图形之前,把曾经遇到过的图形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再认图形,分别认识各类图形的特征和外部关系,提高对图形特征的感受,然后扩大图形感受面,通过收集课本以外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还可引进立体图像,让学生亲自体验,充分发挥其右脑空间认识的潜能。

  ②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因对概念不清楚或对特殊图形不认识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图形数学题,结合相关内容,选择适合的题目,指导学生严格对照概念观察、识别、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识别图形的兴趣。

  ③动手操作,促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自制和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或学具,按教学要求进行切、拉、摆、画、叠等操作训练,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三年级第五册教学分数初步知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1/21/3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1/4,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1/4,并且能说出为什么形状不同。

  在讲新教材时,提前教学生在家动手制作模型,选用的原材料大多是废旧药盒、木棒、牙签、橡皮泥和饮料吸管等。如在讲长方体前,布置学生用家里的土豆制作成一个长方体。需要指出,完成创造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

  (3)直觉思维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直觉思维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这是右脑功能的体现。在教学中,小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这要给予鼓励,对于结果要予以验证。

  在引导学生研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估计、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

  (4)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扬教学民主

  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讨论问题时,要创设情境而不要设置框框,不能以教师的表情、语气去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中的一些错误意见不要指责、嘲笑;对有争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于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好时机。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创造教育作为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