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比较中提升思维

【作者】 倪 娟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比较是把一些事物的个性属性加以分析整理,然后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逻辑思维过程。它一方面以对于事物属性的感知分析综合为前提,另一方面,又为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提供基础。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说一刻也离不开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更清晰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同样,课堂上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掌握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的混淆和断层现象,帮助他们了解知识间的层次性、联系性,而且对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运用了进行比较的探索。

  一、进行求同性的比较,在探索不同中寻找同性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中,有些知识具有有内在联系的同一性,因此,可探索进行在不同中寻找同性,从而加强理解,帮助记忆。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后,我用投影出示了这几种形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均属柱体,都有两个底面而且相等,截面积处处相等,因此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从而导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可以用:Vsh这一公式求出体积。  

  又如在教学了“比的意义”后,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前,我先请学生思考“比”同“除法算式”和“分数”有何联系?分数的分母、分子和分数线各相当于比的什么?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又各相当于比的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后,我再请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再请学生归纳“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进行辨异性比较、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常常为它们的相似性、相近性和相关性所掩盖,运用辨异性比较,不仅可以显示知识间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区别知识间的各自内涵,而且可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教学了“比的意义和认识”后,通过学生归纳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基本性质具有共性后,我要求学生思考:比、分数和除法有何不同?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启发,使学生认识到,比、分数和除法既有共性,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都有相似的地方,这是它们有联系的地方,但它们之间有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

  又如在教学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下面两题让学生进行辨析:

  (1)学校有男生80人,是女生人数的3/5 20人,女生有多少人? 

  (2)学校有男生8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520人,女生有多少人?  

  我首先启发学生找出这两题相同的地方,都是告诉男生人数,要求女生人数,且均为是××的3/520人,然后我再启发学生找出这两题的不同地方,并让学生进行辨析:(1)题是以女生人数为单位“1”,男生80人,相当于女生人数的3/520人,因此可得,女生人数为:(8020)÷3/5100(人);(2)题是以男生人数为单位“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5 20人,因此可得,女生人数为:80×3/52068(人)。

  三、采取多种方式比较、让学生鲜明感知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比较,能唤起学生注意,让学生鲜明感知,加速“求同”与“辨异”的比较,促进思考。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后,我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在学生找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后,我再出示下表让更进一步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又如在学习了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两题让学生进行辨析:  

  (1)、修路队修一段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3/10,还剩下1.2千米,这段公路长几千米?  

  (2)、修路队修一段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 ,第二天修了3/10 千米,还剩下1.2千米,这段公路长几千米?  

  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将这两题进行辨析,让他们找出这两题的异同,然后请他们进行解答。

  通过引导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1)题中的2/5 3/10 都是分率,还剩下1.2千米的对应分率为:12/5 3/10 ,(下转第59页)(上接第60页)所以可得:

  这段公路的长为:1.2÷(1 2/5 3/10 )=4(千米)。  

  第(2)题中的 3/10 千米是个具体数量,第二天修的米数及还剩下未修的千米数正好是这段公路的:1 2/5 ,所以可得:

  因此这段公路长为:(1.2 3/10 )÷(1 2/5 )=2.5(千米) 

  又如在学习了比的应用后,我出示了下列两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并解答:  

  (1)某专业户养兔200只,白兔与黑兔的比为32,白兔有几只?  

  (2)某专业户养黑兔200只,白兔与黑兔的比为32,白兔有几只?

  上述两题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可分辨得出:(1)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325,白兔的只数为:200× 3/5 120(只);(2)题是一道比例应用题,白兔的只数为:200÷2×3300(只)。  

  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辨析,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作为一节解决问题的教学课,我运用比较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探索新知、总结概括、巩固练习等环节多次进行比较,学生清晰地认识了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并掌握了这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