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

【作者】 白少东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骆市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相应地入与自然的矛盾也日趋突出。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污染物质的少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在享受受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成果时,所表现出的过度消费,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环境问题已日益严重。在我国每年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达6000亿元,相当于60个唐山大地震。正如恩格斯早在19世纪末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形势,联合国大会于1972年确定:每年的65日为“世界环境日”并决定在每年初颁布当年主题,旨在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我国也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个关键;但是对普通国民尤其是—些偏僻落后地区的人们来说,环境意识十分淡薄,甚至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环境保护。这对我国实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十分不利的。

  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种独特的方式,有选择地传递有益于人自身发展的文明,对于当今出观的环境危机将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唤醒。人们心灵深处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改变对世界的理解,从而最终改变自己行为方式这一系列的责任。

  就目前我们西北地区的现状来看: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但环境教育又迫在眉睫。小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在小学各科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可供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出环境教育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他们受到环境美的熏陶,向学生提供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使环境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些设想。

  学校整体决策是先导。要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关系的变革。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自身的跨学科性和普遍性决定了‘它的教育必然是多方面参与的。在观实的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并不那么受欢迎。学校的环境教育往往取决于某个热心的老师,而不是取决:卜学校的整体政策。个别学校的环境教育,即使有,也只是停留在地球日、课外活动、某一次的主题班队会这些象征性的层面,而不是从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真正改变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影响他,们和环境的关系。这样的环境教育只能是肤浅的、零散的,效果也是短期的。要使环境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学校必须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中,根据学生品德能力形成的规律,按年龄特点分年级提出具体要求,用来指导和评估教师进行环境教育。

  一、教师提高素质、改变观念:是关键。不:少教师认为,环境教育不二是自己份内之事,而且他们对有关问题的知识有限,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无力应付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部分教师甚至不知道环境教育为何物。所以,我们在学校实扩环境教育,教师环境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改变是关键。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环境素质,把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行为,并努力将其贯穿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始终,才能使环境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是依托。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道德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为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奠定情感基础。在小学语文课本扣精选了许多描绘大自然之美丽神奇和祖国河山之壮丽的课文:大草原》的“一碧千里”,《趵突泉》的“清鲜活泼”,《五彩池》的神奇瑰丽,《桂林山水》的奇险秀丽……无不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在教学这些误文时如果能结合语言文字的

  理解:引导学生与教材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下转第51页)(上接第50页)和热爱之情,为他们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情感基础。

  其次,要深入思考,准确把握教材中拘环境保护信息,并与现实的环保相结合,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如小语教祠·中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就是极好的环保教育教材。

  其内容丰富具体,用大量事实说明了长期以来自然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无节制的乱砍滥伐使得地表植被遭到过度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结果是生态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气候条件恶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要有计划地开采,不仅满足当代人的消费,还要留给后人,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类所需要的水,大气,生物等再生资源也不能随意破坏,否则将造成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成为自觉保护环境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探究教学法是途径。探究式学习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双重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具百主体参与性、开放性、合作性、灵活性和无唯—的,预定的正确答案,它的本质在于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这种学习尽管和解决问题有关,但又不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此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多渠道思考探究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环境教育具有问题性、跨学科性和目标的独特性。它不仅仅是课堂内的知识教育,需要走出学校,把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并注重价值观和行为的教育。这就要求学生有独立的批判性、对全球环境的责任感,对环境相关问题的经验和理解。这也要求教师具有一种以平等为基础,以兮作、参与、自主、个性、民主、开放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思想。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和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提出他们矿关心的环境问题,然后放开让他们去决定探究的方向,组织探究,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师生共同研究环境问题,共同去调查研究、共同收集资料、共同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自主判断问题,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实践中去,从而使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由此可见,采用探究教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课外实践是延伸。实践是形成能力的最佳途径:纯粹的课堂教学,影响的主要还是学生的知识、态度,环境教育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丰富他们的环保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获取环保体验,完成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行为等立体培养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大都兼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占有明显优势。教尸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净化,美化活动,组建学校生物园地或班级生物角: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对当地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监测,鼓励他们提出解决的办法:面向社会,以植树节、爱鸟日、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等为主题,让学生参与环保宣传活动;纽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游览自然风景区,结合作文教学让学生写写自己在环保活动中的感受等。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环保习惯的习得,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信息素养的形成,团结协作精神的熏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使环境教育扎实有效。

  环境教育是突破口。在环境教育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时,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学生探究的课题有多大价值,他们探究的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

  如果学生具有探究的意识,形成探究的习惯,那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他也会不自觉地去探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无疑将使“学会学习”水到渠成,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在环境教育中他们由学习的控制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由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由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这些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学生,改变以往习惯了的,单一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而且必须拓展自身文化结构和素养,形成问题意识并提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这无疑将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不难想象,环境教育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方式改革的一块极好的“试验田”。如果环境教育成功的话,它将引起整个教育观点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