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阅读张扬个性的翅膀
【作者】 解建萍
【机构】 江苏省响水县南河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只有放手让学生阅读,才能实现语文阅读的百花齐放。当然,实现个性化的阅读目标,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精心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地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个性之花就会绽放语文课堂,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来。
一、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过程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审美能力千差万别,因此“个性化”的文本阅读能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让阅读充满个性,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的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没有高下之分,尊崇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在日常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举行课本剧表演、现场采访、人物专访、内心独白等方式作为个性化阅读的延伸。由于这些表演方式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再加上动作、道具、旁白等,使得文章意趣盎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成为师生语文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去快乐体验、快乐分享、快乐成长,从而有效的解决了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所带来的少慢差费的现象,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
2.尊重个性差异,调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面对他们的差异,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这就要求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理解,把不同的看法、独到的见解尽情表达出来,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对学生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的同时,参考以下问题:
(1)通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了什么?
(2)列出文中的生字词或自己认为重要的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要注音、释义、辨析字形。
(3)提出你的疑问(或是自己存在的疑问;或是自己已经掌握但它是理解文章的关键,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或写出你自己的独到见解。
(4)用“ (词、句、段)写得好,好在 。”的句式,写一段话,对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赏析,品读文章语言。
(5)阅读这篇文章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同时允许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增加“自选问题”。有时根据课文内容,从5个问题中有选择地解答,并要随时对问题进行更换;同时还要加上学生自选问题一栏,学生自由地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没有机会上去写的,以纸条的形式写给老师。刚开始,学习有些差的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老师鼓励上台的每一位同学,并让小组长带动其他组员(小组之间采用对抗积分评价机制),这样在老师的坚持下,多数学生已经喜欢上这种展示自己阅读所得的方式,他们的个性想法、个性问题、个性思维在黑板上、在纸条上尽情地宣泄,让老师也大大领教了他们个性小脑瓜的厉害。更厉害的是他们走上讲台,当“小老师”那神采飞扬的自信,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大大折服了老师,他们不是老师胜似老师。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老师有勇气让自己在课堂上“下岗”,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学生真正的“读者”身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那我们就能收获学生的个性和属于他们的精彩。
二、个性化阅读带动个性化写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
俗话说言为心之声,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的口号,在课堂上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倡导学生:只要是心中所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就可以把它表达出来,哪怕这种想法有时只是三言两语,甚至是片言只语。渐渐地我发现班上的学生比其他班级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在课堂上爱举手发言了,愿意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思想,作文也不发愁写了,而且写得有模有样。
1.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本中的名家名篇较多,像高年级课文里有鲁迅、海伦?凯勒、雨果、莫泊桑福楼拜、司马迁等,如果仅凭一两篇文章就可以完全领略名家的风采,那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课本名家名篇时,及时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相连、相似的文章进行横向拓展阅读,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同一作家的有关资料及其相关作品,二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我一直推行将文本的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学生由对课本中的名家名篇的学习,扩充到作者的其他作品的阅读,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更使学生受到了情感教育,培养了他们对名家的仰慕,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我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受到心灵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学会做人,懂得爱祖国、爱他人、爱自己。
2.课本与相结合。
《补充阅读》是和教材一起下发的材料,意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我也充分地利用了这套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每周将学生的习作择优打印张贴在班级,或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大家一起学习欣赏。利用寒暑假我还发动学生编自己的书,栏目设计有原创天空、美文欣赏、名著阅读、精彩集锦,此外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再设计栏目。个性化阅读带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学生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优秀的作品还发表在《作文成功之路》《语文报》上。
个性化阅读中需要尊重个性、弘扬个性,但不能“信马由缰”。我们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载体是课本中的一篇篇文学作品,文本的价值是旗帜,是航帆,是路灯。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在课堂上,当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问题产生异议的时候,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否定、反驳,而不应该是一味的鼓励、认可。
总之,“个性”化阅读,让我的语文课堂收获了精彩。有人说,个性与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我们要把这张“通行证”真正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学生就像每天初升的太阳,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语文课堂,就给孩子多一点自由飞翔的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