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英语教学中“动”的艺术探微
【作者】 曾 丹
【机构】 贵州省六枝特区堕却乡中学
【摘要】【关键词】
一、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一)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防止分化,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是我们英语教师值得研究、探讨并着手解决的问题。语言是人类用以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只有在动态时,也就是被利用时才能发挥其作用;既然是进行交际,那必然要双向或多向活动。我们应该把语言看作是被人们使用的、动态的、开放性的交际工具。在这一语言哲学思想指导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的教法就应该是:
1、把使用交际工具的主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放在首位来考虑。
2、把外语课看作是交际技能的训练活动,而不是语言知识的灌输过程。
3、通过交际活动来掌握交际工具。
(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等具体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在记忆过程中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官的不同,可以分为视觉型(视觉识记效果较好);听觉型(听觉识记效果较好);运动觉型(动觉识记的效果较好);混合型(运用多种表象时识记的效果最好)。实验研究证明,只听能记住60%;只看能记住70%;看听说结合能记住86%。
当学生动起来后,他们的精神状态就处于主动的、积极的状态中。这时头脑中掌管语言的区域兴奋点很“亮”,思维活跃,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大脑这部分细胞之间的“通道”形成得就越多。细胞之间的“通道”知识就会吸入越多。
所以教师应注意采用“多通道协同记忆法”,把看、听、说、动作都充分利用起来,即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都动起来。
(三)从生理角度来看:学生的天性好动,作为教师可以以动制动,把学生们干扰学习,分散注意力的无序的小动作变成有助于学习的有序的大动作。
以上各个角度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动起来,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二、怎样使学生动起来?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源于对学习的心理需要,教师应促使学生有这种心理需要,也就是说教师要激发学生“动”。下面我从英语教学中的备课和上课两大环节,从导课、操练、应用三个角度分别来说明。
(一)首先激发学生在课前环节动。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相应让学生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做教具。教师可尽力做到自己手里有什么,学生手里有什么。例如讲初中英语新教材第二册第65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cold、hot、dry、cloudy等和课本中一样的相应图片,每人画一套。这样做能促使学生
1、主动看书上到底有什么,做好初步预习。
2、学生中美术好的,还能尽其才能,使其爱“动”。
“英语课要画画”,增强了新奇感,使学生由被动的动到有兴趣的动,加深预习效果。
(二)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地“动”。
调动学生课下的积极性,为其课上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英语教学中导课这一环节很难处理,一般采用值日形式。让一名学生课余准备有关的内容,课上做值日报告,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又使其他同学练习了听力。但千篇一律,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事物或方式很难引起学生注意。相反,新颖的事物或方式会极容易地引起学生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增加新内容,变换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注意。把智力活动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如上面所说画画一例,学生头脑中会出现这样的疑问:“英语课画画有什么用?”于是上课中教师很容易利用悬念导到操练这一环节。教师在上课时每讲一个单词,学生就相应举出自己的画,反复练习。答对、举对及时表扬,利用其爱动的天性,激发其动;既迎合其生理上“外显性”的需要,又使课堂活跃;既增强了兴趣,又促使其用脑;既锻炼了反应能力,又愉快地学会了知识。
操练这一环节,让学生完全参与,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有帮助,而且记忆效果会更好。
分组教学,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分组教学,教师最难处理的就是如何在45分钟的有限时间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容易,如何处理好分组讲解、分组练习与重点讲解、具体练习的关系就不容易了。处理上述问题时,始终把握住先向学生讲清学习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练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训练等,学生必须练习阅读与理解。我把这种分组讲练的教学形式概括为“A组先讲后练、B组先练后讲、C组自练解答”的模式。如此教学,就会使虽是坐在同一教室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达到既照顾到不同学生,分类指导,又能省时高效,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的目的。注重实践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英语语法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际操作中学习;二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法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这样做可使理论和实践在学习和运用两个流程中得到双向流通,提高教学效率。
只有语言知识而没有言语行为,知识无法向能力转化,只有转化为能力了,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信心和乐趣。
在教学中应用这个环节,更需体现“动”,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一过程的进行方式就是通过交际活动掌握交际工具。
初二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生活性的内容,教师可以把每个单元的对话或句型练习改编成生活性的短剧,让学生去表演。多次锻炼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渐掌握并能应用所学内容。如在讲Ann’s Birthday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策划并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各人有各人的角色,并适合于自己的水平。表演中竟有一名同学粘上两只纸做的翅膀扮演polly(鸟),很生动。最后几个学生的表演带动大家唱起了生日歌。学生这种自发地动起来,不但带动了大家的情绪,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从而也使学生们有一种掌握知识后的喜悦。在英语课的几大教学步骤中,让学生“动”起来,经过理解——操练——识记,很快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加以评比、打分,效果则会更好。
作为教师,让学生参与教与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也会对教师的教起促进和提高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动的方式得到学生对所教知识的反馈。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观察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还可让学生课余自制大的A、B、C、D卡片,课上做练习题时,学生可举各自所选A、B、C、D中的一个。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可立即得到学习的反馈。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掌握让学生“动”的艺术(注意:要能够控制课堂,不要让学生活动失控)。掌握并巧妙运用这种艺术,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传统式、一言堂、死气沉沉的状况,提高课堂效果,从而也减少课后作业,减轻学生负担,较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