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刘学敏

【机构】 湖北省郧县城关堰河小学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造欲;思维的多向性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创造欲。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来自于忘我的浓厚的兴趣。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有着很强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的内在动力。

  二、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有卓识,有新见解、新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特点往往体现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等。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1、解放思想,培养质疑习惯。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如果学生养成了善于发问质疑的习惯,那么就对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教学时教师应解放畏首畏尾的思想,要鼓励学生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即便是荒唐可笑不合情理的错误解答也不要挖苦学生,应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精神,允许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维方式,老师都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2、传授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实际和不着边际的滥问。

  四、激发想象,挖掘创造源泉。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五、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另外教师也应不断为自身充电,强化身教魅力。身教重于言传,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有使命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智慧是无穷的,老师是他们永远值得信赖的朋友;另一方面教师要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在备、讲、批、辅等环节推陈出新,展示自己设计的新教具,揭示解题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沐浴的阳光每天都是新鲜的。教师的自身显示出了创新的魅力,催化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