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作者】 乔 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

【摘要】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实践活动
【正文】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一、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氛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豆芽菜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悟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就可以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或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入银行参观调查。回来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或压岁钱)模拟认识。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感到很新鲜,表现也很积极,并提出“中国有多少元钱,一百元的钞票能换50元、20元、10元、5元、2元和1元人民币各几张”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表扬他们的问题提得好,并表示相信他们通过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一定能解决。到上新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上述问题,找到了符合自己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这样,个个充满了自豪感,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长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在教学时就要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商场里的商品做成课件,在新课开始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们很容易就回答“同一种商品摆在一起”。这样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经历实践操作,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这时作为老师就要善于联想,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进而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为了在教学开始就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同时也为了分散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上课开始时我将此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红,绿灯变化情况。当学生说出红、黄、绿灯总是依次变化时,我告诉大家:“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学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中红,绿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

  总之,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案》

  《小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