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方法的实践
【作者】 莫祯文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第九中学
【摘要】【关键词】
新课程以“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转变为发现规律、主动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探究型人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型,使用好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第一、课改,老师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因此,高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定位应该是以教育部颁发的《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标准,坚持“以学为本”的原则,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实施中,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在主动、互动、交流、合作、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实施课堂教学,做到尽善尽美,事半功倍。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更好的实施新课程理念。
第二、课改,教师必须先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某个主题及其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进行组合的方式,它是教学结构的变式和重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针对课堂中如何构建教学模式提出的几点感受。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三、实际操作中,必须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即探究合作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首先,谈谈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探究合作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和学,并相对独立的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在活动中,由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来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增长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活动过程,它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独立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能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信息,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它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有如下特点:(1)注重方法训练;(2)注重兴趣激发;(3)重视交流和协作;(4)注重能力培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相应的情境下进行物理教学。
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探究,逐步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其次,再谈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个体经验的获得,是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接受学习。主张学生在实际活动中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来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和增长经验,要求从学生困惑的情境出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检验的活动而获得问题解决,并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自由和发展。
例如:百米赛跑中,测得运动员在70m处的速度是9m/s,10s末恰好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9m/s B、9.6m/s
C、10m/s D、5.1m/s
让学生自己去审题做题,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此时同学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他们当然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解题的思路,但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显然有些同学的答案是错误的,怎么会出现差异呢?同学们经过自己思考与做题就体会了这个从容易出错到发现问题的过程。
实际上,大多数会出现两种错解。第一种错解是:选B。认为平均速度等于题中所给的两种速度的平均值,会得出9.6m/s的答案;第二种错解是:选D。认为是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就会得到5.1m/s的答案。正确答案是:C。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得:v=x/t,所以应该是v= x/t =100m/10s=10m/s。
第四、必须借助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得到有效整合。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新世纪的教育再也不能被禁锢在简单的旧模式上。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多源性、方便性、可选性、易得性、趣味性等。使学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和改善。而且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了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主要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师生通讯交流工具、测评工具、以及情景展示工具等,这样将更加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此外信息技术通过其网络通讯功能或虚拟功能,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有效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学会在环境中主动、积极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高一物理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课中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用课件的形式演示了实验的全过程,给学生展示了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和操作原理,特别直观和清晰。即使是没有使用过计时器的同学都能很快区分两种计时器,而且会简单的安装使用。使用课件播放实验的演示过程不但效果好而且很有必要,因为个别的实验的时间很短,是在瞬间完成的,在实验室里用肉眼就无法观察的很清楚,但是通过多媒体就能通过慢镜头看得很清晰,也十分形象生动。
总之,在我们教师的眼里没有一个“先天不足”的学生,他们都是天资聪慧的,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可能把他们教好,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好高中物理我们必须注重“五化”,即教学模式探究化、问题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知识网络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正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好物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种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物理教学中,锲而不舍的、不断地自觉学习、总结、反思、创新,我们的物理教学就一定能开出灿烂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