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
【作者】 潘进高
【机构】 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镇高岭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渗透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有文化的传播,更要有审美的熏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其本身的特色。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细研教材,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潜移默化,引领学生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要想进一步理解、体会美,必须学会鉴赏分析。审美鉴赏是比审美感知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已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一种诱发性因素,教师要善于驾御情感之舟,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鉴赏、领悟。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跟随自己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从而感知事物的形象与心灵。
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生活就是语文,在这个大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引领学生领会人物形象之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参考文献:
[1]朱凤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论[J].科教文汇.2008年04期
[2]叶美玲.浅说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9年18期